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北海市。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总书记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水晶玛瑙、琥珀松石……一件件当地出土的文物,见证了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历史。总书记肯定了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出的文物有特色。他说,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南疆繁华都会 合浦,意为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秦汉时期生活着许多“习水善舟”、具有操舟航海传统的越人,由于当时“非水不至”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两千多年前的合浦已成为郡治的所在,是中原腹地与东南亚、南亚诸国交往贸易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我国南疆一繁华都会。汉武帝开辟以合浦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最早连接东南亚、南亚的跨海“桥梁”。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汉朝的使臣和商人,携带黄金和各种丝织品,乘船从合浦港启航经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最远到达印度和“宝州”之称的斯里兰卡,他们与沿途的国家进行商贸交往,进口“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物品,那时的罗马帝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交通已很发达,也经这条海路与汉朝频繁贸易,这条远洋航线成为沟通中外交往的大动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航线,合浦是这条航线重要的始发港。近年来,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如:琉璃、水晶、玛瑙、琥珀、异域风格金饰品等文物,印证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馆藏精粹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是专题遗址博物馆,外观仿造汉代建筑风格建造,以收藏汉墓出土文物为主,馆藏文物近件(套),馆藏文物以青铜器、陶器、琉璃、琥珀、玛瑙、水晶、金银玉石、书画等制品为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件,是我国收藏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文物多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还有多件文物是国内甚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其中,錾刻纹铜仓、铜提梁壶、三足铜盘、铜魁等具有岭南越文化地方特色;带有干栏式结构特征的陶楼,展现了多年前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日常居住条件;展品中有一件东汉的铜提梁壶,内盛液体至今仍保存,铜仓、铜方匜、三足盘等珍贵文物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精粹展”先后到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国展出;馆藏汉墓出土的波斯陶壶、玻璃杯、琉璃串饰、琥珀、玛瑙、异域风格金饰品等,反映了合浦作为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对沟通岭南与中原乃至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商贸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波斯陶壶 年合浦县郊寮尾M13b号墓出土的这件器物,据考古资料反映,在汉墓中是第一次出现。该壶高34.4厘米,做工精湛,胎呈浅淡米黄色,质地细软致密,吸水性强,故内外均施满釉。外釉呈孔雀蓝色,个别残片微泛绿,均有细开片;内釉颜色较淡,呈湖水蓝色。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波斯陶壶,也是唯一一件东汉时期的波斯陶壶。它比扬州出土的隋代波斯陶壶还早年左右,是汉王朝与波斯帝国交往的重要物证。 玻璃杯 琉璃,现代称玻璃。合浦汉墓出土的琉璃器有装饰品和日用器皿两类,其中以玻璃串珠为大宗。关于古玻璃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铅钡玻璃(PbOBaOSiO2)是我国中原的产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年)已出现;钠钙玻璃(Na2OCaOSiO2)是西方的产品,在公元前2年已出现。广西、广东发现大量的汉代钾硅玻璃(KO2SiO2),可能是受西方或中原玻璃制造技术的影响,采用本地原料烧制的产品。但同时期的钾硅玻璃在东南亚和印度也有发现,是否直接从这些海外地区传入且有待研究。合浦出土的汉代玻璃器,部分样品经检测,多数为钾硅玻璃,也有一些铅钡玻璃,还有少量可能是西方的钠钙玻璃。汉武帝派人“入海市珍珠,璧琉璃”,这些琉璃器是合浦港与中原、海外,进行商贸、文化和技术交流的重要佐证。另外,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域外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之路。玻璃制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汉代的合浦学习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本地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研究表明,合浦生产的玻璃器,曾出口到东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红、花玛瑙串珠 玛瑙是胶体矿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魏文帝《马脑勒赋》云:“马脑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三国志·魏志》、《唐书·拂林传》和宋《岭外代答》等史籍亦记载西方的罗马帝国和南亚一些古国产玛瑙。我国古代见于史籍的玛瑙产地不多,所以古人往往把珍珠、玛瑙并列为“珠宝”。合浦本地不出产玛瑙,但出土的玛瑙器很多,有红、紫、黑、缠丝等种类。这些制作精美的玛瑙器,应是汉朝与海外交通贸易有密切的关系。 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碳。水晶呈无色、紫色、黄色、绿色及烟色等。种类有黄晶、紫晶、蓝晶、绿晶和无色水晶等,器形种类主要是穿珠,形状有圆珠形、棱柱形、不规则形、多面棱体等。合浦汉墓出土的水晶工艺品,虽埋地下两千余年,但仍色泽鲜丽、晶莹剔透、熠熠生辉。 琥珀串饰 《本草纲目》云:“虎死,精魂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名琥珀”。其实琥珀是一种多成分有机树脂混合物,由树脂石化而成,琥珀的产地较少,世界的著名产地主要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罗马尼亚、挪威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也有出产。罗马帝国时期,琥珀工艺品非常昂贵,一尊琥珀雕成的小象比一名奴隶的价格还高。合浦汉墓出土的琥珀工艺品有狮子、龟、青蛙、印章、耳珰和串珠等,工艺精湛,异常精细,世界琥珀的主要产地在波罗的海沿岸古罗马帝国一带,我国古代没有出产。而狮子不产于中国,产于斯里兰卡、欧洲、非洲等地,是罗马帝国、已程不国(斯里兰卡)、黄支国(印度)沿海上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的重要物证。所以中外专家均认为“琥珀是东西通商史上的重要物质,这些琥珀工艺品应是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入我国的”。 金花球手链、“阮”“大”铭金饼 黄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之一。黄金在被发现和冶炼之后,最初是以装饰品的形式存在的。合浦汉墓出土的黄金饰品精致华美,既有作为海外贸易大宗交易流通货币的“大”、“阮”铭金饼,也有金花球手链、焊珠金饰片等异域风格的精美手工艺品。 “宜子孙日益昌”玉璧(东汉早期) 合浦出土的汉代玉器有璧、珮、环、碗、带钩、串饰、剑璏、握手、九窍塞等。按其使用功能分类,有礼玉、佩饰玉、葬玉和日用品。不但品类丰富,而且不乏精巧之作,如“宜子孙日益昌”六字铭文出廓璧,堪称汉代琢玉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合浦汉代玉器的器型、纹饰和琢玉技法,与中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反映了汉代合浦与中原内地的密切联系。 合浦出土了多件青铜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精选展出的93件,反映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羽纹铜凤灯 这是一盏汉代的铜制灯具,因为外形像凤凰,所以叫铜凤灯。它不仅造型精美,还有环保功能。当灯点燃,烟雾顺着喇叭形灯罩进入凤凰腹腔,腹腔装有清水,烟雾经过滤再排出,达到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效果,这是最早具有环保理念的灯具。这件铜凤灯曾经到过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20多个国家展出,观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广西省府南宁机场新航站楼的建筑造型,创意来源就是这件铜凤灯。 承盘铜博山炉 熏炉是古人用来熏香除秽的器具,炉盖有若干孔洞,似火焰起伏,使用时炉内放香草,点火后有香味的烟雾从炉盖里的孔洞溢出,散向四面,保持室内的芳香,烟雾似云绕山峦,极富欣赏情趣。巧妙的是,在合浦出土的许多汉墓中,熏炉体内仍残留部分碳化的香料和灰烬。这意味着汉代的香料,在合浦已是寻常之物。据韩槐准《龙脑香考》考证,汉时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婆罗州等地盛产老脑香,合浦出土的香料很有可能是来源海丝路的交往贸易。 陶器精品 合浦出土了一万多件陶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从中精选了件展出,它们是本地各族群生活习俗的真实记录。比较典型的是大量南方民居建筑模型,这类建筑称“干栏式建筑”,“干栏”在壮语里的意思是上面的房子。干栏式建筑适应本地自然气候环境,上层住人,下层架空放置农具或圈养牲畜,具有防潮、防虫、防野兽的功能。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还有部分陶质佛教文物,称莲花顶。它一般三部分组成,顶部是莲花造型,中部为钵,底部为座足。这些文物在合浦出现,说明汉代在这一带就有人传播和信奉佛教,这也是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重要物证。 部分内容转载自《中华文化瑰宝》杂志 ▌来源:广西合浦县申遗中心 ▌综合编辑:南珠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广告推广-------------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