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海口行。海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但每位来海口的游客,一定会去五公祠去看看。 我去的是五公祠海府路上的西北门,后来又去海口市博物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市博与五公祠的东北门有座小桥相连,市博与五公祠应该一起参观。五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总体建筑依地势而构建,占地面积99亩。 这里植被葱郁,小溪潺潺,环境清雅,作为东北人,这就是我心目中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从五公祠中刚刚走出几位游客,其中一位频频摇头,表示没啥看头,同行者怼道,20块钱门票,你还想看啥?在我看来,五公祠的厚重的历史底蕴深厚,可不是20元钱可以衡量的。 五公祠主要由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观稼堂、学辅堂、洗心轩和五公祠陈列馆组成,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 五公祠中的两伏波祠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两位伏波将军先后征讨岭南,开珠崖、儋耳等九郡,为巩固南陲、维护祖国统一建立了卓越功绩,向为人们所尊崇,岭南各地也多建有伏波祠、伏波庙,纪念两位伏波将军。 北宋宣和年间(——年),宋徽宗诏封路博德、马援为忠烈王和佑顺王,更使民众倍加崇祀。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解放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民国四年(年)雷琼道台朱为潮在此修建两伏波庙,解放后曾多次重修。 年老一辈革命家廖沫沙同志在参观五公祠时,适逢两伏波祠重修竣工,应邀欣然为祠名题匾。 “两伏波祠”内有关于两位伏波将军事迹的图片展,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这位叫做“路博德”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生卒年不详),汉代西河平周人,西汉武帝朝名将。早年事迹不可考,武帝元狩四年(前),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为邳离候。元鼎五年(前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阻碍南越归汉。汉武帝派韩千秋和南越王太后的弟弟率领两千军队,进入南越境内。吕嘉设下埋伏,尽数诱杀之,并攻杀南越王赵兴、王太后及其他汉朝使者,另立赵兴之长兄赵建德为王。汉武帝震怒,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以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合另外两路大军,楼船十万,讨伐南越。 元鼎六年(前年)冬,楼船将军杨仆率数万精兵,攻陷寻峡、石门(今湖南石门),锐不可当。反观路博德,所率士兵皆是罪人,且道阻路长,会师时只剩下几干人。汉军围攻南越国都城番禺,杨仆攻东南,路博德居西北。日暮时分,杨仆攻败越人,生性残酷的他纵火烧城。越人早听说伏波将军路博德仁德,纷纷逃往他那里去投降。天亮时,整个番禺城尽数为路博德控制。南越王赵建德与丞相吕嘉见势不妙,连夜逃亡入海,投降路博德的人中,恰巧有人知晓其逃亡路线,路博德遺人追之,赵建德等全部被俘。 秦末天下大乱,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海南岛也在其势力范围内。汉兴,南越国向汉朝臣服,为藩属。 史载,赵建德与吕嘉“以船西去”,很有可能是逃往海南岛方向。《正德琼台志》认为,楼船将军杨仆一路追击来到海南,在烈楼港登陆,并建筑了儋耳城。 南越既平,伏波将军声威所及,无不披靡拜服,岭南于是一归于汉。元封元年(前年),汉朝在南越之地设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两郡就在海南岛。 西汉王朝这次平定南越,顺势略有琼岛,海南设立行政区。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将海南纳入版图,直接管辖。伏波将军路博德是否来过海南,史书虽然记载不明,但其兵威毫无疑问传遍海岛之东北西南,千载以降,一直是海南人民心中最早开拓海南的功臣,海峡两岸至今仍有庙祠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