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合浦县石康镇大庄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水泥路代替了黄泥路,林立的新楼房取代了泥瓦房,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过上了小康生活…… 问为啥?! 晚报君收到风,在大庄江村, 有一种植物能摇身变成一叠叠百元大钞, 就是这么神奇! 小伙伴们,快跟过去看看! 村民发现“发财之树”临近年底,正值春节前盆景植物旺销的关键时期,走进合浦县石康镇大庄江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树与村民忙碌期间的身影。这些树木,就是村民口中的“发财树”。 △大庄江村漫山遍野的“发财树” “传统作物赚取的利润太低,村民当时主要还是靠外出务工带来收入。”村支书张鉴琨说。大庄江村,是合浦县石康镇的一个农业村,辖12个自然村、19个村小组,村民人,耕地面积亩。虽然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优势,但过去村民们只知道种植玉米、花生、甘蔗、木薯等传统农作物,村民们守着“聚宝盆”生活却仍然贫困。 年,来自广东、台湾的几名客商,在大庄江村租下亩的土地,称要种植“发财树”。 “发财树”?村民们还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个“讨喜”名字的植物。 其实“发财树”的学名为“马拉巴栗”,属木棉科,常绿乔木。由于发财树可以长时间不晒阳光,所以常被人们用作室内景观植物而受到喜爱,在两广地区更是被视为居家“聚宝发财”的象征。客商们还称,种植发财树销路很好。 于是,许多村民被客商招聘去帮忙这些发财树的日常管护。能不出远门就能谋到一份生计,村民们都十分乐意。 虽然只是被聘用打理发财树,但时间长了,村民们发现,发财树十分容易打理。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发财树利润很高。趁着帮忙,村民们自己摸索,学会了种植技巧,知道如何种好发财树。 “原先,村民种植花生、木薯、甘蔗时,平均每亩地只赚至元,而发财树每亩纯利润达至元。”村支书张鉴琨说,经过一比较,村民们起了“自己种树,自己赚钱”的念头。 年,村民吴世德带领几名村民,尝试在自家的土地里种起了发财树。一年多过去了,吴世德靠着种植发财树赚了钱,其他村民们纷纷效仿,在自家地里种上了发财树。 为了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村委决定成立发财树种植示范基地。吴世德等一批“老种植户”变成了标兵,发财树的种植技术在村里开始普及。 “发财树”搭上“互联网+”由于种植发财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近年来,大庄江村的发财树种植业发展迅猛。为让发财树种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年,村支书张鉴琨牵头,村民成立了“合浦县大庄江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 “刚开始的时候,合作社只有10多户村民参与。”合作社的负责人吴世德说,如今全村已经超过户种植户加入合作社,为发财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还组织人员创建了专属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信息,吸引客商,让全村的销售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村民打理下,“发财树”枝繁叶茂 如今,在网上咨询购买发财树的外地客商众多,村民种植的发财树借助该平台,走出北海,走出了广西,销往广东、福建、云南、湖南等地。“前段时间,一名广东老板又下了0多株的订单,村上的发财树供不应求。”村民梁世芬说。 发财树的种植、销售不仅使大庄江村人在网上“攻城略地”,连周边的村庄也受到了影响。 “村上的土地不够用,部分村民还到周边的村庄租地种发财树。”吴世德向记者透露,村里的许多种植大户手上资金足,土地需求大,但全村的土地有限,为此,种植大户们把眼光瞄向周边的村庄。 因为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部分村民也纷纷效仿大庄江村人的做法,跟着种起了发财树。合作社的成员在不断增加,成员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村民们的收入飞速增长。 “发财树”改变了村庄“我们家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发财树给带来的。”村民梁世芬笑着说,她家现在除了包下十几亩地种植发财树,自己闲时还帮村里其他种植大户做散工,主要帮忙编织树藤和处理杂枝杂叶,一天的酬劳有多元。 “由于辫子型的发财树利润比较大,所以现在全村大部分都是种植辫子型发财树。”梁世芬说,辫子型发财树培育需要掌握技巧,自己通过多年种植摸索,早已成了打理发财树的“土专家”。 △村上陆续建起了新房子 “家里以前是瓦房,现在正在升级换代。”当日上午10点,记者见到村里的发财树种植大户劳钦焕时,他正在指挥着工人搬运建房的沙石。 劳钦焕一家五口,夫妻俩当初主要在合浦县城务工谋生。眼看村邻们种植发财树发了财,而自己在外打工挣不了多少钱,夫妻俩决定回家种发财树。 年,劳钦焕从10亩地种起,通过不断积累和投入,如今已经发展到种植80多亩发财树,年收入40多万元。 不久前,劳钦焕买下了一块地建新楼房。“我当初在城里打工时,就羡慕城里人有房有车的生活,现在种发财树,让我离‘理想’生活越来越近了!”劳钦焕期待着。 “大庄江村发财树打开销路后,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发财树,但因为村里是黄泥路,影响了运输车的出入。”村支书张鉴琨说,眼看着村民们都过上了住楼房的小康生活,村里的硬件当然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去年,大庄江村村委及时引入土地整治项目,去年年底,全村上下期盼已久的村道硬底化工程动工。 △村子今年修好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 “目前,全村已经完成了12公里村道的硬底化建设,实现‘村村通’。”张鉴琨说。 如今,走在大庄江村宽敞而平整的村道上,四周的田地种满了发财树;走进村内,一座座新楼房整齐美观,部分庭院内还停放着村民的私家小汽车。 大庄江村的发财树种植面积达到亩,建成了北海市最大的发财树种植基地,每年可为村民带来多万元的收入。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0元,位居全镇前列。 “现在整个大庄江村年收入过百万元的农户已超过5户。”张鉴琨说,今后全村还将利用发财树基地,发展花卉产业,重点打造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形成产业链,让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图文来源:本报记者廖思宇 本期编辑:小表叔 ●本文欢迎转发,谢绝擅自转载、盗用图文 如有需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