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船咯,我撑船撑到大海来,我远远望见无灯开……”《老杨公》渡口对歌中,一身枣红色道袍的老杨公手持纸火筒、摆渡桨把,摇头晃脑开唱了。说起这个民间曲艺,在合浦几乎无人不知。 《老杨公》是源自中原古老的宗教艺术,盛行于北海、合浦、钦州讲“廉州话”的地区,是一个特殊的民间艺术品种,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它用“廉州话”演绎,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年,《老杨公》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起源 据年修的《合浦县志》记载:自清朝以来,《老杨公》就在合浦、北海、钦州等讲“廉州话”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老杨公》源自中原古老的宗教歌舞鼻祖“傩舞”,前身是“驱鬼逐疫”和“祭祀”并存的宗教仪式《大傩》中的表演部分。因而,《老杨公》与“傩戏”同宗同源,是正宗的中原艺术品种传至广西的变种。 据资料记载,中原古代的“傩舞”是“老杨公”的源头,是直接从中原以“傩舞”形式传入合浦的民间艺术品种,它的歌舞形式活跃于东汉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定型并盛行于明清,后被“耍花楼”取代而式微,渐偏向说唱发展,形成崭新的民间曲艺。“老杨公”以固定的曲牌进行演唱和对唱,整套曲牌都由海歌和小调构成,主体由“东海歌”、“西海歌”、“撑船歌”、“棹船歌”等组成,此外,还有“大堂歌”、“犯仙调”和“西江月”、“判家档”等辅唱曲牌。 传说故事 编辑民间曲艺《老杨公》取材于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有一个叫蔡九娘的仙姑因为动了凡思,被玉帝贬下凡间受苦,降生于水潮院。蔡九娘为穷所逼,被卖给财主王国清为媳。因为地主和家婆百般折磨,难以忍受,欲投海自尽,幸遇南海观音老母化身为老杨公撑渡搭救。 老扬公基本是一种用廉州话演唱的民间歌舞,大都流行在北海合浦沿海一带,既可以单独歌唱,又可以边唱边舞,还可以边歌舞边表演简单的戏剧情节。它大多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为欢宴贵宾祝贺喜庆而表演。表演演员基本是一男一女,男的演老梢公,一手拿船桨,一手拿火把,头带假面具,动作活泼而刚劲有力;女的演仙姑,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花扇,一边歌唱,一边舞蹈,动作洒脱优美。 主要情节 仙姑连夜赶路来到海边,叫老梢公把渡船摆过来,把她渡过海去。渡船摆到了渡口,老梢公唱起歌来刁难仙姑,要她也唱起歌来回答他歌里提出的问题,于是一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对歌开始了,也引来了岸上一大批喜爱对歌的歌手参与,并且他们都站在仙姑一边在歌中用许许多多的问题来难倒老梢公。 这样一场对歌,往往相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都不分胜负,不过经常是以难倒老梢公(即叫“老扬公”)来结束。因此老扬公基本是以“对歌”为主的,其中的舞蹈大多是在开始作为开场形式而已,结尾老梢公只好用渡船把仙姑渡过海去,老梢公一边摇动头脑,一边用口吹旺火把照明,向歌手们告别离开。 老扬公的对歌里有许多很好听的歌调,主要有:西海歌、东海歌、撑船调、划船调和顺口溜等几种。 西海歌歌调很甜美悠扬,是四乐句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基本是重复的,只第三小节略作一些变化。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虽然变化多一些,但它们都是跟前一乐句相配合在前一乐句扬起之后产生抑低的作用,以便一起一落形成上下呼应的整体。唱腔是用廉州话唱的,要问字行音,但半终止音和全终止音必须是固定的,唱词不管多少段,每段唱腔结构也是基本不变的。唱词中还要注意运用“山头”,所谓“山头”就指应用比兴、双关、歇后语等,还可以运用比喻、拆字、叠字、顶真(首尾钩连)等等修辞手法,还必须注意押韵。这个歌调在老扬公对歌的过程中是运用较多的,所以唱者必须才思敏捷,临时创作及时应对。 在“老扬公”演出过程中,《东海歌》的运用不是很多的,一般是在开场式中仙姑边舞边唱,在对歌中则少见。它只有很短的两个乐句。一般只起着衬托起其他主要歌调的作用,新填的唱词运用它也比较少。 《撑船调》是“老扬公”演唱中老梢公边摇动橹子或摆动船桨边唱起来的一种常见的主要歌调,既表现出用撑篙撑船,用桨子棹艇,船艇一起一伏,随波荡漾的生动情景,也表现老梢公非常熟悉江海情况,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的十分自豪的心境,同时也看到老梢公风趣幽默地故意挑逗仙姑那种欢悦愉快的心态。 《划船调》是“老扬公”演唱中一个最主要的歌调(也叫“棹船调”),也和“撑船调”一样是老梢公边摇动橹子特别是摇动船桨边唱起来的最有特色的歌调,表现出老梢公拯救仙姑脱离苦难渡海而去的胜利自豪的心情。歌调中“情恩呃……呀”的衬音最能表现出洋洋自得乐观向上的愉快心境,既引人喜爱,又令人难忘,也表现出“老扬公”的独特的风格。这个歌调作为民歌素材被运用进行改编或创作出民歌风格的新歌曲作品是比较多的。 内容来源:城市旅游网、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