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汉代时的始发港,千年古郡。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多年来先人们在这里留下的斑斑足迹,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当年汉纸苍茫、锦衣飘逸的情景,一起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一道聆听历史长河中潮起潮落的脚步声,在斑斑足迹中感受古人聪明的智慧…… 景点及线路: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海角亭——文昌塔——东坡亭——惠爱桥——大士阁——曲樟客家土围楼 1 合浦汉文化博物馆 也许大家对合浦久远的汉文化略有所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来更多的了解它的精彩与灿烂。 展示合浦汉文化的实物,全都来自县城周边7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汉墓——那里有上万座汉代墓葬。尽管不太清楚这些土堆下到底还有些什么具体东西,埋葬着什么样的达官显贵或者黎民百姓,能昭示出怎样璀璨的文化,但从一些已经出土的实物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文化的灿烂。比如,出土的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等都很有特点,其中不少还是国家级珍宝——比如被誉为全球最早环保产品的铜凤灯,装着世界最老古酒的汉代铜壶等等。同时,这里还出土譬如琉璃、水晶、琥珀与玛瑙等大量舶来品。这是我国其他汉墓所罕见的。今天,我们就走近收藏这些出土文物的“合浦汉文化博物馆”,一起感受当时汉文化的灿烂吧! 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涵盖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玻璃器、铁器、水晶玛瑙、琥珀松石、书画扇面、钱币、古瓷器、古册籍、碑刻、竹木象牙工艺品等,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至两汉等等。馆内有藏品多件,其中近十分之一是国家级珍贵文物。馆藏文物以从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凤灯、波斯陶壶、带酒青铜提壶、琉璃杯、六字铭文出廓玉璧、金玉带钩、紫水晶长串穿珠等闻名于世。相信大家从这些汉代的物品中,感受到了当时合浦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为合浦带来的社会繁荣 2 文昌塔 与合浦汉文化博物馆一路之隔,有一座耸立的阁楼式古塔,这便是当地人所说的“能让合浦出人才”的文昌塔了。 合浦文昌塔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即年,距今已整整年了。这是一座八角七层的叠涩出檐楼阁式砖塔,高36米,直径10米,由底向上呈锥状逐层收缩,塔尖原为密檐式的塔刹,后遭雷电击毁,年修缮为葫芦宝顶。塔基以长条青砖石板构筑而成,塔身用青砖里外三层粘砌,每层塔内墙壁上均砌有6阁佛龛,佛龛里曾安放有佛像。登塔远眺,豁然开朗,南襟禁山,西倚望州岭,北临府城,西扼乾体港,为“全郡砥柱”。 文昌塔又称文笔塔、文峰塔、番塔,是当时钦廉地方一座具有风水意义的宝塔。据说建造此塔的作用就是旺文启智利学业,以庇护古县城文化昌盛,弥补当地文风的不足,振兴文运,从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文昌塔修筑后,合浦县文人才子辈出是有史料记载的。 有关合浦文昌塔,民间还有不少的传说。据说,清乾隆年间,进士出身的康基田受命到廉州任知府。精通风水的康基田一到合浦,就四处考察地形,发现合浦是个“犀牛出海形”,而城南一带正是“犀牛吉地”。这一带坟地较多,若谁家偶尔葬中穴位,子孙必然大贵。子孙一贵,势必威胁“康府”地位。于是,康基田命人在城南建起文昌塔。当斜阳照射时,塔身长长的投影恰像一根七节钢鞭鞭打在犀牛身上,将之往回驱赶,以破风水。 据说,康基田此举,使合浦百年间不出人才! 其实,康基田真是受了天大的冤枉,因为文昌塔修建的年代要比康基田来廉州任知府时早了整整年。同时,历史上真正的康基田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他不但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还为修建廉州古城,修复珠城的文物古迹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接下来要参观的东坡亭、东坡井等等,也都是康基田的功劳之一。 3 惠爱桥 惠爱桥在合浦县廉州镇阜民路和惠爱路交界处的西门江上,始建于十六世纪初的明代正德年间,后几经重修,当地人习惯地称它为旧桥 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全部为木质卯榫结构;桥顶盖着瓦面,以防雨水从杆件的上端渗入……整体结构和设计在全国也属罕见,两广更无第二。 惠爱桥跨度为26米,净跨度为18.4米,桥面宽2.75米,桥掩体高5.64米,木料是来自印尼的坤甸木,质坚而耐腐。建造之初,只有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民国年间才在其他受力点加角钢夹板。 合浦廉州镇地处西门江两岸,惠爱桥自建立之日起,就承载着方便居民往来的使命,是当时合浦经济文化繁荣的见证之一。 据说,这巧夺天工的惠爱桥,并不是什么桥梁专家设计建造的,而是出自当地的泥水工匠之手这也正应验了那句老话:高手在民间! 4 东坡亭 看过了默默无闻的民间人士的杰作,接着我们要去参观与一位名冠古今的人物相关的地方——东坡亭。 不错,这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许大家感到疑惑:苏东坡跟这个地处僻远的小市镇能扯上关系吗?且听慢慢道来。 北宋绍圣四年,即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三年后遇赦。元符三年,即公元年7月4日,苏东坡带了他小儿子苏过来到合浦,在合浦住了近两个月。当时,当地官员和百姓听说他来了,奔走相告,并拿出好酒与好吃的东西来慰问他。 对苏东坡来说,这一次的北归完全出乎意外。接到“廉州安置”的诏令,他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真是心潮澎湃。 三年前,他受朝廷政敌的倾轧排挤,被从惠州贬谪到海南的儋州。当时他感叹:“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爱妾朝云已病逝,他带了小儿子苏过渡海来到儋州。生活的困苦难以想象,如他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害他的人居心要他在困苦忧烦中死去。但是,他却以极坚韧的性格、顽强的生存意志,随遇而安地活了下来。他跟当地黎人交了朋友,照样吟诗撰文,并且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为“五经”做注,在岛上注完了古籍《尚书》。 世事难料,哲宗皇帝短命,皇太后摄政。原先被放逐的旧臣得到赦免,或受命迁升。东坡也终于接到诏令,千辛万苦来到廉州。但他在此地居留时间不长,不到两个月,又来了新任命,他便告别当地热情款待自己的新交,依依离别。 大文豪苏东坡虽然在合浦只待了两个月,却写了《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和《记合浦老人语》等札记,给当地文化艺术留下深刻影响。诗人在离开合浦的第二年病逝,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居住过的清乐轩故址修建起了这座“东坡亭”。 这就是“东坡亭”。它属单檐歇山顶结构,坐北面南,分前后两进,环以回廊,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第一进为别亭,第二进为主亭。大家看,主亭正门上方悬挂着“东坡亭”三字大匾,据说这是一个名叫有名的和尚所题;亭正面壁上的一幅苏东坡石刻像,慈善端祥,目光炯然,品读其仙风道骨、大家风范,是不是仍可感受到其吟“大江东去浪淘尽”时的激情澎湃与豪迈气势呢! 东坡亭始建于何时已无可考。清乾隆四十一年(年)重建。道光、咸丰、宣统年间又经过几次修建。民国元年(年)九月廉州火药局爆炸,该亭被夷为平地,民国七年重建,但抗日战争时期又被日机炸毁。民国33年再在旧址上重建,直到今天。大家可能也会有同感:东坡亭真如苏东坡的坎坷人生,几起几落,落而再起,最终还是昂昂然而挺立于天地间。清人康基田在其《苏公遗迹记》中有耐读之笔:“廉人以东坡名其事与并,爱公忧是也。”区区一亭,正是苏东坡在人们心目中高耸不倒之丰碑。 5 海角亭 这也是与一个千古名官有关的地方。 据《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时孟尝任合浦太守,为官清正,革易前弊,使迁徙到交趾(今越南)郡界的珍珠复还合浦。这海海角亭,就是为纪念孟尝太守施政廉明而建造的。 据旧志记载,海角亭前江岸原有海门书院,院内魁星楼巍然屹立。旁边是金波湖,湖上有桥通往魁星楼,楼后数十步有逝者亭。天井相隔的是观海楼,楼前左侧临江有漾江轩、浮碧榭二亭,楼后与砥柱亭毗连,均与海角亭近在咫尺。海角亭后面是天妃庙,绿树丛中,修竹万竿……古称文物荟萃之地。 海角亭为前后两重。第一重为亭门楼,红墙高耸,飞檐轩昂。正门是大圆拱门,上嵌“海天胜境”石额,左右石刻楹联:“深恩施粤海,厚德纪莆田”。正门两边是耳门,两拱上分别嵌有“漱月”、“澈云”石刻,字迹漫漶,依稀可辨。亭后巨碑上“古海角亭”四个大字气势磅礴。门楼内左右拱门相对,拱顶各有壁画…… 过了小庭院,第二重是海角亭的主体建筑。亭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式,前后开敞,回廊环绕,红墙碧瓦,画栋雕梁。正面两石柱上分别刻有“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字样。 海角亭约建于北海景德年间,即-年,后几经修建或重建。 6 大士阁 东坡先生曾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岁月的无声不代表历史的无痕,前人已然离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接下来,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凝聚着前人智慧、历经岁月洗礼的大士阁。 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因曾经在阁楼上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它建于明万历四年(年),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县保存最长久的古建筑物,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这是一个结构独特的古建筑。大家看,它长16.75米,宽10米,底层面积.5平方米,占地平方米,面阔为3间,进深是6间,分前后两阁,上下两层,两阁相连,浑然一体,特别是它穿斗式与台梁式结合的木梁架,全用坚硬的木料制成,以榫卯相连,无一钉一铁,这与一般的建筑是不一样的。还有,它两阁均以四柱厅为中心,上层以木板围护,下层敞开无围护。重檐歇山顶脊上均饰精美的灰雕,两侧有各种形象生动的鸟、兽、花卉浮雕,这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遗风。整个建筑虽然初看起来结构有些简单,但布局合理、协调,稳固性好,是研究南方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区曾多次遭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附近几里内房屋倒塌,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也许,这正是它在建筑学上留给后人思考的地方。 7 曲樟客家土围屋 一提到“客家土围屋”,大家可能就会想到福建客家土围屋,不会想到在广西合浦也有一处充满浓郁客家古韵、承载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客家土围屋。那好,接下来就带大家看一看位于合浦县曲樟乡的客家土围屋。 先给大家讲讲合浦客家的历史及其土围屋。 客家大家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人被迫南迁,成为客家人。曲樟客家的陈氏十五代祖陈瑞甫又从福建迁至合浦曲樟乡,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他率领陈氏族人开始了艰辛的家园建设,最终形成了今日坚固的客家土围城这一庞大的家庭建筑群落。土围城由“老城”与“新城”两部分构成,“老城”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年),“新城”始建于光绪廿一年(公元年),总面积多平方米。 曲樟客家土围屋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安然无恙,与其坚固的城防密不可分。客家人认为没有安全就不可能生存,土围屋的所有功能都首先服从于防卫的要求。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围墙,高7.1米、厚达0.86米,用石灰、黄泥、河沙、食用红糖混合后夯打而成,十分坚固。开始四周没有窗户,只有密密麻麻的枪炮眼,后来,防御有所缓解,才小心翼翼地开出一些小窗。城垣的四大转角处及城门上都有碉楼,内墙半腰筑有骑马道,将整座城墙、四角的炮楼及门楼紧密联系相连起来。门是整个土围屋的安危所在,设有板门、闸门、便门、栅栏门等3道5层式的连环防卫门,当碗口粗的横木齐齐放下时,就是膀阔腰圆的汉子也只能望而兴叹了。去看过福建土楼的朋友,有没有觉得这里的特别之处? 顺便给大家讲一些与生活在这土围屋的客家人相关的事。曾经有个孩子自幼好学,成绩也不错,有抱负,但家境不太好,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时,住在土围屋的一位名叫陈文山的人知道后,慷慨地拿出两银子,将孩子送到广州黄埔军校,后来这个孩子投笔从戎,最后成为了万民拥戴的人物。这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出任过全国政协常委等职的陈铭枢。抗日战争期间,陈文山的后人陈承臻也常为活动在周围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招兵买马,支援粮草,土围屋里的谷米、洋纱、布匹及银元、铜板等钱物,源源不断地运出去。解放后,曲樟土围屋曾作为当地供销社、食品站及政府部门的所地。 来源:南珠网 合浦旅游综合编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