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珠不是指南方的珍珠,而是特指北部湾的北海一带所产的珍珠,在中国珍珠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行里话,叫:“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而南珠之所以配得上这样的美誉,不仅仅是因为品质的无可挑剔,更重要的还有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沉淀深厚。 中国的养珠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最初百姓依靠养殖河蚌、海蚌或者贝类来获取珍珠,这种方式所获取的珍珠品质大多靠运气,质量褒贬不一。但是中国南海的北部湾风平浪静,既没有东海的惊涛骇浪,也没有黄海的千帆竞渡,更没有渤海的富贾烟火,有的只是一个天然优质海港的宁静。 生活在北部湾北海一带的百姓,在先秦以前(公元前年)就进行以水产捕捞和原始养殖为主的日常劳作,史书《逸周书》中记载商朝国君汤曾命大臣伊尹征集四方贡品,其中提到的“珠玑”指的就是南珠。能产出北海珍珠的贝类叫作马氏珠母贝,这类贝以硅藻为食,不仅只生活在浅海高盐地带,而且其水温范围只在15~30℃。马氏珠母贝生长条件的苛刻,注定了其只能在北海一带生存。 两千年以前的北海合浦一带,远离中原的群雄逐鹿和战火侵扰,先民们依靠成熟的季节捕捞贝类、开采珍珠,生活安定,富甲一方。然而当时地方官员合浦郡守为了到此任职时做出一番成绩,曾强迫合浦先民过度开采珍珠贝类,从而导致马氏珠母贝迁移别地生长,百姓失去生计,怨声载道。《后汉书·循吏传孟尝》中这样记载了这个故事:“(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这里讲的正是合浦郡太守孟尝整顿赋税、协调捕捞最终使合浦珍珠重返繁荣的故事,也由此衍生出了成语“珠还合浦”。 南珠晶莹剔透,色泽透亮,是历朝历代的皇家贡品,在清乾隆以后,为满足统治者的一己私欲,合浦先民们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捕捞珍珠贝类。当时甚至追捕贝类至深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期间一百余年珠源不断枯竭。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下北海合浦当地的领导和水产研究所达成协议,共同研究出了第一例人工养殖马氏珠母贝。年大规模普及人工养殖以后,南珠的规模又恢复到了曾经的“遍地珠市”水平,从此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稳定道路。 北海合浦之所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得益于先秦时期珍珠贝类的繁荣发展,为后世海上贸易的腾飞奠定了资本基础。南珠的坎坷成长史,两千余年来一直是北部湾一带航海贸易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幸见证了南珠惊艳世俗的光泽,也默默地收回了人类的私欲,不让这份光泽消散于后世。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