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对4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推荐的82项文献遗产进行了评审,并提名54件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批准,这54个新增项目最终列入名录,其中就包含了侨批档案。

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代表着世界范围内承认侨批档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侨批档案,是纪录侨批历史的资料总称,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其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侨批”又称“番批”,“侨”即华侨,“批”即信,包含书信和银信,是指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它是广东、福建两省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中尤以潮汕侨批最为著名。

据统计,泉州市档案馆现有实物“侨批”封左右、扫描件3.1万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也有近封“侨批”。潮汕侨批档案馆目前馆藏共有12.5万件侨批及实物,其中侨批原件3.6万封。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

侨批的产生及消失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国民因各种原因移民海外,据说最早的华人移民始于商朝(笔者未找到相关历史纪录),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之路后,大批华人开始移居南海国家。鸦片战争开始后至19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时期,同时随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不少华人为躲避战火与骚乱,为求生存,远赴欧洲、美洲以至世界各国。

依照当时的情况,举家搬迁为少数,多数为男人远赴重洋谋生,妻儿老小留守老家。外出的人挣下血汗钱,想要寄回家乡,因当时的金融汇款业务极不完善,侨批成了最好的选择。

侨批与快递业存在类似之处。以潮汕侨批为例,侨批起初是依靠收解侨批的个人(俗称“水客”)运送,由于水客素质不一,信誉参差不齐,慢慢地,由民间自发组织办理侨批业务的侨批局因其性价比高而成为了侨批业的主力。快递业也是由个人到机构的发展进程,起初是由寄件人寻找可以顺路带货的人,由个人将货物带到指定的地方,适当收取劳务费,发展到后来才有了现今相对完善和发达的快递业。

作为“个体工商户”,信誉是水客的生命线。水客接受侨批业务之后,即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出发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艰难险阻,耗时可能长达几个月。到达目的地,按照送交地址将侨批送上门,等候收取回批,再将回批原路送回原寄信人。一次业务,水客需要往返各一次才算完成任务。因此,侨批业务价格不菲,早年流传民间的歌谣中就有“批一封,银二元”的说法。

侨批局发展壮大后,侨批业务价格降低,批款安全风险低,极大地方便了海外华侨与亲人的联系,水客逐渐式微。《潮州志》里记载,年,在潮州本土的潮帮侨批局有家,在海外的潮帮侨批局则多达家。年,日军攻占香港,潮汕、闽南地区相继沦陷,海上交通线被封锁,百姓生活出现危机。许多潮汕地区侨眷靠变卖房产及贱价出售衣物维持生活,不少人流落到外省,有些妇女被迫改嫁,甚至活活饿死。在战乱和饥荒中,潮帮侨批局探索出了著名的“东兴汇路”(东兴即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汇路”分两条:侨批从西贡线、金边线、老挝线、曼谷线到达越南芒街进入东兴后,其中一条经钦州、合浦、遂溪、湛江、高州、信宜至云浮、四会、清远、从化、河源、紫金、揭阳转入汕头;另一条从东兴往钦州、南宁、韶关、兴宁、揭阳转入汕头。在往后几年时间中,大批侨汇和信件得以经此输入国内,解决了大批侨眷的燃眉之急。

截至解放前,潮汕地区民众靠海外侨胞寄回的批款为生的,约占总人口的40%-50%,有些乡村则占总人口的70%-80%左右;如按侨眷家庭计算,平均每月所得的批款,约占家庭总收入的80%多。民国期间每年汇入潮汕地区的批款大约有八、九千万银元,最高年份的民国十九年(年)达一亿银元。年至年的三年间,汕头市共收到海外侨胞寄来侨批多万封,批款总额约3.2亿港元,平均每年在1亿港元以上。

侨批不仅仅是家书与汇款,更是侨胞的担当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以及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真实见证。海外侨胞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深切体会寄人篱下的感受,深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时刻关心牵挂它们的前途与发展。

光绪六年(年)旅居新加坡的侨胞吴庆腾在家乡登隆都(今龙湖镇)银湖村办起私塾,并以高薪聘请名师教授16名学生;翌年,他又捐资在“爱日轩”再办一间私塾,有20名学生就读。陈慈黉的陈黉利行每年拨款约大洋作为成德学校办学经费,招生对象除同宗族子弟之外,扩大到隆都界内的陈姓子弟。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