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的饮食 http://pf.39.net/bdfyy/bdflx/141222/4541960.html 同饮剡溪水·共筑故乡美 近日,城关中学移到了原嵊州市初级中学的位置。 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回忆,许多人人生中永远忘不了的、最美好的高中、初中时代就在这里度过。 改换的新牌匾似乎将嵊中学子的旧梦重新勾了出来,无数人开始怀念自己的求学生涯,以求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留住那些曾经的美好。 这个中学搬家了!一个嵊中学子对“老家”的记忆…… 作者尹小海 初至校园 由于教育规划需要,城关中学移到了原来嵊州市初级中学的位置,有朋友发了城关中学新校门的照片,我看了之后不禁唏嘘不已。 这里——北直街号,承载着我整个高中校园生活的记忆,也维系着我和我的同学们所有的母校情结。 年9月1日,我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和一只铁皮箱子(米箱),拎着一把锄头(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写着要带劳动工具),在南站下车后,沿着长长的北直街走了很久。记得那时北直街两边都是法国梧桐,很漂亮。 路上汽车不多,来来往往的大都是自行车,但我报到心切,也没多少心境慢慢欣赏什么街景了。 到达嵊中校门口,看着高大的校门,以及右边挂着的木质校牌,上面“嵊县中学”四个字端庄大方、苍遒有力,让我甚是心潮澎湃,感觉像是踏进了大学校门,一种自豪感在瞬间油然而生。 此时有不少学长进出校门,引人瞩目的是每人左胸口别着一枚校徽,白底红字的“嵊县中学”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一丝丝特殊的味道,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气场。 进了校门,左边是玻璃橱窗,展示着一些照片和各种奖状,显示着嵊中校园的不凡;右边是传达室和公告栏,写着一些通知和报到须知;校门是朝东的,进去道路两边都是高大的法国梧桐,非常气派。 道路右侧是长长的黑板报,好像是各学科的知识园地,展示着一个个知识专题。 黑板报上的字写得非常漂亮,版面设计也很有味道,插画也很美,我情不自禁地站着多看了一会儿。道路左边有个水池子,水池里面有几个雕塑,最大的好像是一只鹤。 我们高一年级在校园的南面,那是一幢老式的两层“工字楼”,砖木结构,据说是仿苏联风格的。 而高二高三的楼似乎新建不久,那就是混凝土结构了,显得洋气许多。 新教学楼南边有个小方池子,有老师在悠闲地钓着鱼。校园东南角是学校的校办厂,好像叫“晨钟服装厂”。 高一总共8个班,我被分在了5班,教室在二楼,班主任恰好是刚从甘霖中学调过来的裘洪波老师,缘分真奇妙。 忘不了的那些趣事 那时最让我新奇的是学校的操场和校园间隔了一条小巷,小巷两边的围墙挺高,学校便建了一座“天桥”越过了小巷,从校园通到操场。 我们做早操、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候都要从天桥上走上去走下来,这也是我这个乡下小镇来的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天桥”。 校园里天桥根儿处好像是体育办公室,旁边是几张水泥乒乓球桌,然后是个公共厕所。 我们教室离乒乓球桌比较近,所以每每一下课,就有几位同学马上冲下去抢位子,挥上几拍。我对乒乓球兴致不是很高,所以也很少去抢,最多静静在一旁看同学们打。 高一楼的北边有两排水杉树,那时的水杉树还不高大。 在课间,新教学楼那边高二的几个体育生经常在走廊上看高一的女生,偶尔还吹几下口哨。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冬天,雪下得挺大,高二有位姓过的学长是田径队的铁饼运动员,校纪录保持者。 他在那边自己教室的走廊上捏了一个雪团,奋力扔向我们教室,砸中了我们班的教室窗户,一块窗玻璃瞬间被击得粉碎,幸亏没有造成受伤,但窗边的女同学都被吓得哇哇大叫,男同学也是被吓得一愣一愣,教室里洋溢着惊讶的笑声。 那老“工字楼”已经年代久远,经常出现一些小意外,比如有一次上课时,天花板突然掉下一大块石灰皮,砸在我前面的女同学童小雅头上,惊得她花容失色,狼狈不堪,估计她现在想起来都会有些心有余悸吧。 新教学楼北边是实验楼,楼里有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和一个阶梯教室,我经常在中午去阅览室看书,有时还会在阅览室写写诗,自娱自乐。 那时阶梯教室很忙碌,经常会有老师在那里举行知识讲座,座无虚席。给我印象最深的赵佩华老师的讲座《递推数列》,让我获益匪浅。 我们的音乐课也是在阶梯教室上的,那时王可人老师教了我们五线谱,有一次课堂上叫我上去填谱,我上去后发现上堂音乐课的板书没擦干净,还能见到那谱子的痕迹。 于是懒得动脑筋,依样画葫芦,一蹴而就,潇洒地一扔粉笔,风一样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出意外地还被王老师表扬了一下。 谁知道自那以后,王老师经常叫我在课外活动去她那里练歌,去了几次后,我打了退堂鼓,借故推辞了。 现在想来,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也有些伤了王老师的心。 不过到后来我在二中教书的时候,居然教到了王老师的外甥,这或许也是一种缘分吧。 回忆中的宿舍与食堂 那时我们住的宿舍楼很破旧,还被烧掉了一半,楼板都是木结构,上下楼都是一片“咚咚”声。 我那宿舍的门还有一个破洞,晚上醒来,有时还能眼睁睁看着老鼠在那个洞里跳进跳出。 有一次,有位睡在上铺的同学一个翻身,连人带被掉了下来,一声巨响,把我们都吓醒了,紧张的看着地板上的那一大团,慢慢地那同学叽里咕噜的念叨着站了起来,我们也不禁一哄而笑,紧张情绪瞬间无影无踪。 高二的时候换到了新宿舍楼,终于告别了那提心吊胆的日子。 在新宿舍楼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生病发烧,躺在宿舍里,我也没家人来接我回家,班主任裘老师得知后叫我去他宿舍,做了一碗鸡蛋面给我吃,让我感动至今。 老嵊中毕业的校友对那时的食堂生活应该也是印象深刻,回忆满满。 那时大家都是自己带米自己蒸饭。一个寝室一张餐桌,没有凳子,大家都是站着吃饭。 食堂里面靠墙是一排排储物柜,每位同学一个柜子,可以放米和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菜。 食堂里的故事应该有不少,大家聊起来会充满回忆:有的同学一杯咸菜可以吃上一个星期;有的同学每餐都是紫菜汤或是干菜汤;经常会有同学失少饭盒,甚至有时候饭盒还在,饭没了;有的同学柜子里的米不见了,有的同学柜子里的菜不见了;有的同学个性豪爽,会经常把妈妈精心烧制的咸菜煮肉或者菜干蒸肉拿来大家一起分享。 那时据说食堂的淡包和面条都很好吃,不过我从来没吃过。在我记忆中,食堂的菜特别好吃,毕竟油水多。 每每谈到嵊中校园,我都会想起有一次语文老师叶文祥老师拿着油漆和笔在紫藤廊叫住了我,让我用油漆去描他写在廊柱上的对联。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手还有些发抖,叶老师在一旁一遍悠闲地抽着烟,一遍给我讲解书法技巧,分析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同时还天马行空地东拉西扯。 叶老师的上课内容到现在没想起来多少,这个情景却是永难忘记了。 那时的嵊中校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带威严,特别是学校的行政楼,是学校里面最神秘的一幢楼,平时都不太敢进去一探究竟。 我感觉那时的老师们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不但学识渊博、博闻强识,而且能文能武,既能吹拉弹唱,又能驰骋操场。 有很多老师才高八斗、经历坎坷但又神秘异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至此,只能在三尺讲台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结语 嵊中老师们给我最大的人生影响就是:做人要务实、工作要敬业、学识要专业、一专要多能。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的学校能带给一个学生最有价值的教育意义吧。 岁月荏苒,老嵊中的校址已经更换了多个“东家”,校园里面的“嵊中印记”也终将逐渐淡去,但我们老嵊中人的母校情结却永远停留在这北直街号,难以磨灭。 作者:尹小海 祖籍甘霖,高中数学教师,爱好文学、艺术。 照片由冯丽娜提供 文稿征集 欢迎天南海北的“嵊县儾”,提供各种有关“嵊县儾”的精彩图文或线索! 点击阅读其他精彩推文 嵊州这棵树,在北京开了“花”!生“龙”活“虎”!嵊州有一位年近90的神奇老人……美若仙境!这样的甘霖你见过吗?这对嵊州父女,薪火相传,助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驶向太空……好事“郑”双!两位嵊籍教授同时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井”上添花!嵊州打开“西大门”......帅!这位总领事原来是嵊县儾,会讲嵊州话……嵊州才女刚刚荣获国际最高奖乾隆皇帝女婿来过嵊州这个村!一“鼓”作气,敲响了整个浙江……东前街,一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老街!石璜这个村,曾出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刚刚,贵门游子摘得国际文学大奖!走这条高速,从甘霖到绍兴只要30分钟……甘霖上街头的前世今生正宗的嵊州小吃,市长喊侬来尝尝看!杏花村,原来是嵊县儾的!嵊州,是一盘走出群山的小笼包丁仲礼副委员长的故乡情出品人:过丹樑 主编:裘伟 统筹:俞君 陈赛锋 编辑:丁欲晓 制作:蒋晓媛 周楷尔(实习) 监制:张元 谢文杰 嵊县儾,常来常往! 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