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核心提示据《徐闻县志》记载,早在明代以前雷州半岛的农村就已开办土糖寮,蔗糖为雷州半岛重要出口商品。从明末开始,雷州半岛政治日益稳定,特别是朝廷取消海禁后,各县励行屯垦,更积极奖励糖业,并由福建和海南引进蔗苗,改良制糖方法,蔗糖产量因之大增。据记载:清光绪十六年(年)徐闻全县有土糖寮多间,全年产糖多吨,创空前记录,雷州的经济也因糖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明清时期,徐闻甚至到了“糖价与米价等”的地步。清代的海安港面貌明清时期,徐闻糖业发展第一个小高潮

  据悉,清朝康雍乾时期,广东的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广东各地推行“征糖顶粮”政策,推动了广东的糖业生产,制糖业已经成为产蔗区农民一个重要致富来源,只宜种植稻谷的沙田,也被改种甘蔗,甘蔗的种植规模基本上是“蔗田与禾田略等”。从清雍正年间开始,海安港就因雷州半岛糖业的兴隆而设立粤海关的分关,对外贸易乃渐趋发达,当时除少部分由蔗主直接用船运往外地销售外,大部分运至海安街,潮州人和广府人纷纷前来开设九八行(即中介行、糖行),从事土糖输出。当时全雷州半岛几乎由海安街的日悦来、日维记、日协和、日源成、日庆丰、日悦记、日合成和日遂隆等八家大型的糖行或商栈代销,这些商行全为潮州人和广府人开设,收取手续费2%,糖栈收手续费百分之二,称“九八行”。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徐闻人喜欢把做中介的称为“九八”的由来了,当时上等糖每包(20公斤)、售得银元6-7元,中等糖每包4-5元,下等糖2-3元。输出量丰年10多万包,一般年景7万多包,歉年4-5万包。

  糖捐、糖税也是在这些盛产糖料的地方的糖业发展后才开始征收,并且成为产糖县的重要财政来源。以徐闻县为例,当时在这些糖的税赋方面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上等糖每包纳税银元四分八厘六毫八丝五忽,中等糖每包纳税银元三分一厘四毫一丝。徐闻县当时丰年制糖户约有二千多家,糖寮约六、七百间,输出糖十余万包;平年糖寮减半,输出糖七、八万包;歉年糖寮仅丰年三分之一,输出糖仅有四、五万包,海安港的糖厘成为雷廉总口税收的一项重要收入。据《雷州府志》和《海康县续志》记: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下令拨海安糖厘充作雷阳书院的经费,这也是雷阳书院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而正是这项重要的经费,使得雷阳书院的办学得以继续下去,并沿袭成为今日的岭南师范学院,可以说没有海安港埠的糖厘就没有今天的岭南师范学院。此时期整个雷州府三县年输出糖约五十至六十万担,糖远销海口、香港、上海、烟台、天津、牛庄等埠。

  据记载,年西印度群岛之甘蔗及法国之甜菜均告歉收,世界食糖供不应求,雷州半岛的糖料生产在高糖价刺激之下,产量大增。至清光绪年间,雷州半岛的土糖寮也逐渐扩张到间以上,据《徐闻县志》上记载:清光绪十六年(年)全县有土糖寮多间,全年产糖多吨,创空前纪录,糖业地位又见活跃,雷州的经济也因糖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海安码头用牛车运糖下船的车辙遗痕清代时出现“糖价与米价等”

  康熙以后至光绪初年,形成了粤西糖业商品生产基地,出现了自粤西的西南沿海连结成带的甘蔗种植区,即以茂名、高州、遂溪、徐闻、石城、合浦为主的糖业区。这些地方搭建了很多小糖寮,如徐闻县和遂溪县,在康熙、乾隆年间成为重要的糖业出口县,此时的乡村糖业生产极为普遍,出现了专门将乡村所产糖收集后运出外省销售的商人。同治至光绪初年广东的糖业出口极盛一时,雷州半岛遂成为重要的糖业出口基地,种蔗榨糖成为民间普遍致富的现象,正是“甘蔗千畦百亩蕉,蕉多果市蔗多寮。一年衣食农耕裕,胜过洋船外国飘”。清嘉庆《雷州府志》上记载:糖名颇繁,不外乌、白两种。乌糖其行不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徐闻县多种蔗,产糖亦最多。当时徐闻甚至到了“糖价与米价等”的地步,可见其糖产之盛。

  另外从土糖寮的经营方式来看,从明清到近代的糖寮是和农民的种植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中记载广东土糖业的经营方式是“榨时,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之,下农八之十之。”民国期间的调查表明,糖寮由蔗农按所出的牛或其它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进行组合,一间糖寮组合大约80-亩的蔗地作为原料基地才能开榨,规模很小。而据记者在民间调查得知:土糖寮都是由蔗农合股经营,独资很少。没有糖寮的农户,托兄弟或亲友加工,由来料加工者负责加工费,产品归其本人。有些糖寮对来料加工采用分成的做法:一般为糖寮分四成,蔗农分六成,或糖寮分三成五,蔗农分六成五。清光绪年间,徐闻县平均一亩地可产糖三担多,成本需四、五千文钱,得利约六、七千文钱。可见这种土糖制糖法的效能是较低的。海安港成为有名的“甜港”

  雷州半岛自古以来盛产土糖,海安港又是土糖交易的主要场所,不仅其贵为雷廉总口和广东省五大港口之一,更因其当时专运糖品交易量大而有“甜港”之美誉。据有关史料记载,时海安港设有大型糖行十多间,每年二、三月份,各地的糖商聚集海安,进行土糖交易,可以说,清代时海安港的糖业专运是非常活跃的,有些专业船队的规模较大,据《徐闻县志》上记载:清光绪年间,海安港就有号称“船大王”的朱八(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安铺人,迁居海安),此人拥有吨位以上的大机帆船多达10多艘专运糖货到天津、上海、牛庄、烟台各埠。当时由于糖利非常可观,糖料套现又极容易,于是海上有海盗专在海上劫运糖船只。朱八作为海安港的大船东,他组织海安各船队发起成立“义安堂”,高薪聘请拳师和海安营退役兵勇在船上护航,还组织沿海船只边捕海贼边运货,从此朱八爷这个威名远扬,所以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甚至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在海安街和徐闻如提起见义勇为的“朱八爷”,几乎是无人不晓,朱八就是一个专门运输糖货的大船主!民国初年,海安港至香港就已经有了客轮往来营运,船员和船公司也经常在客轮上放运糖货。

来源|湛江日报

采写|欧丹丹何强

编辑|NEMO

赞赏

长按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
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