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简介

陶姓拼音:táoxìng,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1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85位。当今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1%,总人口大约有万。

陶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

  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远古东夷族首领、六安国始祖皋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玄鸟(乌鸦或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叫做大业。大业娶黄帝父亲所属的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即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

  皋陶,名繇,字庭坚,亦称咎繇、皋繇,是东夷少昊之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属于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后为东夷族首领。

  皋陶在舜帝执政时期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师(最高司法长官),传说其长相为青脸鸟嘴,铁面无私,是古代传说中最公正的法官。他饲养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皋陶审理案件,遇到疑难时就牵来神羊,神羊只用其独角触有罪的人。

  皋陶在世之时,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的公琴之地封给其后裔,称皋城(今安徽六安),今安徽省的六安市仍有皋陶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皆是皋陶的后人。

  在史籍《史记·帝王世纪》中记载,皋陶在掌管司法时,称其职为称理正,创造了“划地为牢”的监押制度,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中国从此开始有了监狱。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数千年来上下监狱尊立为狱神。

  皋陶与尧、舜、禹同被后世尊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又是远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皋陶始创理正之职,因此后世历朝历代的最高司法机构皆称大理寺,并由此诞生一支李氏,皋陶成为李氏始祖。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以始祖皋陶为荣,于唐天宝二年(公元年)特地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在皋城的皋陶后裔子孙中,有一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殷商时期即称皋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皋氏,世代相传至今。

  特别要说明的是:源出皋陶裔脉的这一支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今读táo(ㄊㄠ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

  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颛顼的后裔吴回在帝喾高辛氏时期成为南方的部落首领,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今山西安邑),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称昆吾氏。

  传说,昆吾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任陶正。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记载:“昆吾,圜器也。”圜器,就是陶壶,因此“昆吾”的原始本意就是“壶”的别称,“昆吾”用来比喻圆形物体。在后世中,有传说的神兵利器“昆吾剑”,在古代十大神兵之中排行第三,乃剑中之祖,据说是由盘古氏第八代始祖的脊椎骨所化。真正的“昆吾剑”,根本就没有剑刃,剑体浑圆,合“昆吾”之意,只不过剑端尖锐,因此,昆吾剑实际上就像一把特大号的锥子,俗称铗。

  据史籍《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记载,楚灵王芈围曾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说明了许昌曾是昆吾的封地,筑宅于斯。不过,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中又说“卫国有昆吾之观。”春秋时期卫国的昆吾之地在今河北省的濮阳县。当初商汤王朝兴于今鲁、豫之间,商王朝的缔造者汤先平定了、河北、河南的北境,然后向南攻击夏桀。夏桀败后,向东南方向的安徽巢湖地区逃走。按夏桀不向西北走而向东南逃,显见当时中原地区的伊、洛以西之地还未开辟。因此,远古昆吾当在今山西省安邑一带,后迁至今河北省的濮阳县,最后迁于河南省的许昌市一带。

  在夏王朝被商汤所灭之后,昆吾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职业为姓氏,称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

  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

  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远古舜帝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帝把部落首领禅位给大禹后,大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自己继承帝位,建立了夏王朝,之后把先舜帝王族后裔封于虞(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因此舜帝之后裔多以“虞”为姓氏。

  到了西周初年,舜帝的裔孙虞阏因其父虞思曾官至殷商陶正,故而虞阏也被任命为陶正,继续管理陶质器物制作,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陶氏,正确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魏冉,全名为芈魏冉,楚国贵族,随姐姐芈八子嫁给秦武王嬴荡时到秦国,芈八子是楚怀王熊槐的女儿。由于楚怀王早先给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阳邓县),故号穣侯。

  周郝王姬延八年(公元前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无子,由异母之弟嬴稷(嬴则)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年)。三十年后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由其孙子赢政统一了中国。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生母芈八子的异父之弟,即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武王暴死时,秦昭襄王年纪还小,当时王位争夺激烈,是魏冉采用了铁血手段,残酷诛杀了所有政敌,才使他的外甥嬴稷得以即位。之后,芈八子成为秦宣太后,主持国政,魏冉被封赐陶邑(今山东定陶),这在典籍《战国策》中有记载:“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

  影响和支撑秦昭襄王政权的最重要三栋梁,就是舅宰魏冉、大将白起与丞相范睢。

  从周郝王二十年(公元前年)开始,魏冉数度担任当秦国宰相,掌握大权。魏冉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对秦国开疆拓土有很大的贡献。是他大力推荐白起当秦军大将,向南攻取鄢城、郢都。而自己采取向东与齐国和解的策略,使周边诸侯国君屈服归附。秦国所以迅速强大,魏冉功不可没,人们可以在《战国策》中看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秦昭襄王执政前期,国家大政基本上由秦宣太后把持,由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显、泾阳君嬴悝这四人掌握实权,秦宣太后通过这四人径自号令天下。

  但是,魏冉为人独断专横,就连出使外国回来后,也从不向秦昭襄王汇报。他仰仗着扶持秦昭襄王的功劳权势,随意压制各附属诸侯国,甚至任意使用秦国的国书,随意调动秦军攻击一国或任何地方,一时沒有哪支军队敢拒绝其调置。每当秦军战胜时,战利品都先送到他的封地陶邑去。有这样的宰相做榜样,芈戎、嬴悝也都横行专断、肆无忌惮,嬴显甚至来去自由,对秦昭襄王也不理睬。

应当说,魏冉的一生是真正效忠秦国、总是为秦国利益打算的,对秦国的强大有盖世之功。然而,再大忠心和贡献都不能允许“专权横行,骄傲贪暴”,而魏冉的这一致命伤误恰恰被秦国另一位重臣范睢抓住。

  这时的范睢已取得嬴稷的信任,逐渐由原来的客卿地位转为掌握实权。在周郝王四十九年(公元前年),范睢向嬴稷痛诉魏冉“专权横行,骄傲贪暴”罪过,并严肃剖析臣权过重的后果:“臣僚如果受到过分的依赖,享受特权,君王就变得非常卑下……现在,从最低级的官员到中央各部门首长,以及大王您的左右侍卫,几乎全是宰相魏冉的党羽,每每想到大王在政府中那么孤立,便禁不住替您汗流浃背。一旦您不幸死亡,主宰秦国的恐怕就不是您的子孙啦。”

  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开始削弱魏冉权力的举措。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年),秦宣太后芈八子逝世,魏冉立即被解除全部朝堂职务,被迫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养老。之后,秦昭襄王立即任命范睢当宰相,封为“应候”,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与芈姓熊氏、魏氏、穰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

  陶谷,公元~年,原名唐谷,出生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纷乱时期,原唐朝沙陀部人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称后晋高祖皇帝,唐谷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北宋初年,陶谷曾出使南唐政权,时南唐国力弱小,因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李煜面前出言不逊。南唐大臣们十分愤怒,便设下一个圈套:派宫妓秦兰扮做驿吏之女去引诱他。结果,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一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兰之后,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

  几天后,南唐后主再次设宴招待陶谷。陶谷一转脸,再次摆出了正人君子的派头。南唐后主举起酒杯,令秦兰出来劝酒唱歌,其歌即是陶谷所赠之词,顿时整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明朝时期,唐寅特意绘有一幅“陶谷赠词”之画,在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着红烛。秦兰则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后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布局得体,设色秀妍,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画面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陶谷的后裔子孙,皆随陶谷改唐为陶,世代相传为陶氏,又成陶氏的一支,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唐古尔氏,亦称托库尔氏,世居科尔沁、毛家屯。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通古斯语为Tanggur,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妥氏、托氏等。

  ⑵.蒙古族陶佳氏,世居伊苏、察哈尔。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ogiya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⑶.蒙古族陶国浑氏,亦称陶郭混氏、陶古浑氏,是蒙古巴尔虎部的一个分支氏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今蒙古国)。在明末清初,巴尔虎部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所控制,后因不堪遭受蒙古大汗噶尔丹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人万余摆脱其控制后南下,游牧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年),经清朝庭议,康熙大帝下诏,将巴尔虎蒙古全族移驻至盛京地区(今辽宁沈阳),其中的陶国浑氏族人奉命驻守凤凰城(今辽宁丹东),他们在后在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满州蒙古第九旗。清朝中叶以后,陶国浑氏族人大多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姓氏。

  ⑷.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乌喇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秦氏等。

  蒙古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绰罗氏,亦称绰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鲁部,满语为ColoHala,汉义“名号”,世居黑龙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⑵.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陶寇洛氏,陶库尔氏,陶侯咯氏等,满语为TohoroHala,汉义“套马”,世居虎尔哈、乌拉、叶赫、松花江、喀穆、奥里迷、毕瞻、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托氏、妥氏。

  ⑶.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Hala,世居齐齐哈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郭氏等。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唐氏等。

  ⑸.满族托谟氏,亦称托牧氏、托诺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帖暖部,满语为TomoHala,世居伊巴丹、哈达、叶赫、齐齐哈尔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乔氏等。

  ⑹.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清朝晚期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⑺.满族鄂岳氏,亦称鄂约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准部,满语为EyoHala,汉义“地窖”,世居叶赫、哈达、锡伯里城,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赵氏、鄂氏等。

  ⑻.满族尼拉氏,亦称那图拉氏,满语为NilaHala,世居叶赫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满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达斡尔族达尔陶氏,亦称多尔托尔氏,世居黑龙江伊敏、呼兰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rtao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达氏等。

  ⑵.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陶氏。

  达斡尔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唐尧、皋陶、虞阏、魏冉、陶谷。

各支始祖

  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子一:嶽降。

迁徙分布

  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

  陶氏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氏的始祖,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氏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氏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今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氏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也就是说,陶氏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氏,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

  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氏的血缘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陶氏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朝时期,陶氏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据《姓氏考略》记载,陶氏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

  周朝以前,陶氏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氏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氏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氏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氏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氏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氏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氏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

  宋朝以前,陶氏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氏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氏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氏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氏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

  明朝初期,陶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氏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

  清朝时期,陶氏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氏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氏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氏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氏约占全国汉族陶氏人口的23%。

字辈排行

陶渊明嫡系后裔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辈:“肇祖渊源深徒寿著簪缨绩善贻辉久存仁有余馨训庭崇礼义宪法在纶经守政维敦益谦祥永致宁育才铸国栋依闾奉双亲圣贤高德尚诗书丹桂尊同宗拾万户支派百亿名耕读居皖北文风泽士林公忠传世远五柳震家声香火乾坤大绵延荫子孙”。

安徽宛陵、当涂陶氏字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大振家声秉承世德肇锡荣光佑启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辈:“崇(丛)象(贤)诗(词)歌(赋)”。

安徽宣城陶氏字辈:“贤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辈:“永昌万……”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大定绍宗……”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万事承大有运守好时光”。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长光裕……”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章成茂盛宜兴昌发”。

安徽长丰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辈:“荣华孟应兆冯泰中贤良吉德传有庆存新理志强”。

安徽巢湖陶氏字辈:“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辈:“甲云建吉广延嗣绪”。

安徽陶氏一支字辈:“芳怀福电……”

安徽阜阳陶氏字辈:“之夫(玉以)龙(丙)真祥”。

安徽定远、湖南靖州陶氏字辈:“成宗辉祖先德永芳秉礼守义世毓贤良”。

安徽凤阳、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辈:“国家世继怀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墉桥区(大营二中)陶氏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或兴)广言四绪”。

安徽当涂陶氏字辈:“朝明良家……”

安徽芜湖陶氏字辈:“大德启宏基善述宗”。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吉德传有庆存兴理国强”。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存仁有余馨旭”。

安徽寿县陶氏字辈:“元宏学如善应良克师昌”。

安徽庐江陶氏字辈:“德自龙方善”。

浙江宁波、定海洞岙万荣陶氏字辈:“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学冠”。

浙江宁波、定海盐仓共裕陶氏字辈:“文武义禄忠良正邦安宁嗣世存道德积善有余庆希言耕儒业教子传名芳”。

浙江宁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辈:“志全兴……”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孔颜曾闵雍孟程朱长传道统永为聪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辈:“乔崇酉佑仁贺经福绍百文千万世文昭忠邦(旻显)洪宗(秉)得(璋)志(俊)存(杰)永(贤)惟(良)一启士正九应茂芳大兆文学家道常光”。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永文良□友金圣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会稽鉴湖陶氏字辈:“幸昌纯粹经聪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绍兴、会稽三都陶氏字辈:“建业传家基德可绵世泽贻谋垂训继述勇振宏声”。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辈:“会定荣仁智风尙阜俊伟明贤恺悌敦崇礼义忠良显达清廉懿范雍熙和睦宪堂常发福田”。

浙江东阳、义乌陶氏字辈:“元敏隆锡维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肃纲常家永保绍承训彦恒绵”。

浙江丽水、宣平陶氏字辈:“资质英俊杰仁义礼智信福禄寿泰荣华富贵卿天道大仲得明时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国家庆兴隆”。

浙江黄岩陶氏字辈:“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椒江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榮昌華國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東岳開基和宗康樂甫世雍熙”。

浙江临海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荣昌华国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东岳开基和宗康乐甫世雍熙”。

浙江缙云云滩村陶氏字辈:“宗祖彝伦叙昭穆棠棣嗣兴孝友敦英才道德恒康泰仁义清廉敬让温良惠和善崇谟烈诗书礼乐文明盛俊杰贤豪世泽昌”。

浙江缙云筠川村陶氏字辈:“歳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将”。

浙江缙云湶塘村陶氏字辈:“睦族百仟万亿进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荣星晋康泰隆德敬慈祥恺悌端家道声名永远长温良恭俭让倡礼尙杨”。

浙江浦江陶氏字辈:“鸿开兴创基泽美思贵重佳章应元嘉成绍启维道彦圣登云守经达权通义继承永世”。

浙江会稽、湖南祁阳支陶氏字辈:

谔房支派:“士学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贤能”;

谏房支派:“士学观光家际荣昌宏基绍启忠孝传香”;

详房支派:“世裔源远宗泽孔长宜绳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怀祖德步武望贤良厚泽同沾荫宏基冀显扬修齐崇孝友敦睦重伦常奕代书香继千秋冶续芳”;

合族改派:“承先怀祖德望贤能仁兴义盛祥发贤恒宏基肇启武敏扬芬泽隆积厚修齐治平”。

浙江金华、四川苍溪陶氏字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德庆余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富延世代长”。

湖北黄岗、大冶金牛陶氏字辈:“元勋克俭有德至高上舜隆庆文士开邦诗书世泽堂构家声鸿图永定俊业维新大启先哲裕后光前贻谋志远望圣希贤仁义礼信详瑞其恒顺守法纪万代昌全”。

湖北黄冈、大冶铁山陶氏字辈:“兴富守清龙舜中君世辅易远尔天文光安茂永福济陵传德业克绍应丰隆道学承先绪义方教子崇正心宜达用立志自成功相继贤才懋荣华万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立孝宜敦饬尊亲必性生本原经笃厚作述尚贤能瑞定慈和颂祥多福寿赓会逢昌运晋凤诏庆恩荣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应之启鸣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继士如承宗可延万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玉宗万正启一世永之荣尔崇兴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长浩俊才智建国昌贤德仁和义伟业定宏辉”。

湖北麻城沙河、重庆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泽)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湖北天门陶氏字辈:“英敏单方齐家治国文学武梁”。

湖北黄冈陶氏字辈:“耳从兴农顺月照大光明”。

湖北汉川陶氏字辈:“忠正传家远修齐永世昌守成崇绍述作德启贤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讲克明典……”

湖北襄阳陶氏字辈:“春永作化长继舒云传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辈:“伦常典礼茂德增容”。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茂守德维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辈:“仁义道德守之则正”。

江苏南京陶氏字辈:“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庆尚伟祖永延长”。

江苏新沂陶氏字辈:“计红永昌……”

江苏高邮陶氏字辈:“长广殿凤正忠厚永久远传家万世昌”。

江苏江宁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江苏苏州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溧阳、常州陶氏字辈:“仁元应武德师映克懋鼎祖”。

江苏徐州陶氏字辈:“宝计宏永昌”。

江苏沭阳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连云港陶氏字辈:“洪文明志……”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宿迁、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正德(玉)殿(长佃)继(同友)士守”。

江苏吴江陶氏字辈:“言忠思祖……”

江苏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振德殿(佃长)继(友)士守成”。

山东平度陶氏字辈:“守(春)成(珍)云(章)文(同)”。

山东日照陶氏字辈:“来瑞玉安祥”。

山东登州、黑龙江庆安、青冈、绥化、辽宁庄河陶氏字辈:“文行忠信圣化永传学思悌道一真万年”。

山东海洋、辽宁庄河陶氏字辈:“常文元良崇”。

山东迁皖北陶氏字辈:“剑守(兰)春(德)志(治克廷)永(相晓小)西”。

山东登州、辽宁大连陶氏字辈:“东守汉元文行忠信圣(盛)化永传学思(士)悌(其)道一(义日)真(臻本)万年”。

山东登州陶氏字辈:“东守汉元□文行忠信圣化永传学士其道义本万年”。

山东莱芜陶氏字辈:“振祥宗常务辛”。

山东烟台陶氏字辈:“以玉曰福起善为宝立志景成修德乃昌”。

山东陶氏一支字辈:“敬玉传……”

山东陶氏一支字辈:“文永传安红业兆吉祥”。

江西迁湖北陶氏字辈:“英敏端芳齐家治国文学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西彭泽、安徽潜山陶氏字辈:“清省庚炎用琼华仲崇隆永玉万月尚光智仁淑士大国文章宏高世德中正名芳发祥启秀同佐朝邦有善长贵真诚必昌其人诗礼则家之良峥嵘灏俊雍艳蔚苍业佳晨曦才博栋梁恭维君洁贤猷盛康坤凌娆宇鹏卓辉煌”。

江西彭泽、都昌、进贤、南昌、新建陶氏通谱字辈:“开唐建自汉勋烈昭鼎柱桓武表荆广贞亮肇扬豫龙章蔚国华玉映森庭树易干曰惕若以恢前绪”。

江西南昌陶氏字辈:“恩远惠基……”

江西南昌、湖南宁靳陶氏字辈:“显汝学(之)火土文章鸿世美忠孝懋先成子克家贤允人华国纪荣”。

江西丰城、湖南盐山陶氏字辈:“必世则咸一汝应期生开增仕志荣扬举学富师忠孝宏建树效明哲作良辅显家声步祖武庆治平定海宇”。

湖南安化陶氏字辈:“卿荣宗仕玉廷金谱始镌守承惟祖志崇孝必英贤文应希世用武克定邦宣勋业期铭鼎忠勤允继先运昌材益备泽厚绪长延绍德经传远永思福尔全”。

湖南湘阴陶氏字辈:“联支垂永远绍祖锡光辉群名登显达仕级占高魁百世荣景祚千载盛儒庭忠义承先泽文章启后昆”。

湖南沩宁陶氏字辈:“精英淳厚希钟祖开嗣继俊伟昌明万重日欣荣贵显乾坤瑞应德维新士兴祀乐文章美佑启贤良裕后人”。

湖南宁乡浔阳堂陶氏字辈:

旧派:“海宇宏开殷泽嗣昌亿代联云天朝志以兴应廷世永启良宁绍承崇……”;

改派:“鸿文昭国瑞燕翼肇家祥祖德贻芳远宗功毓秀长平和安泰裕秉忠业超群聪敏振雄伟福禄寿喜荣”。

湖南宁乡爱菊堂陶氏字辈:“河狱精英淳厚希钟祖开嗣继俊伟昌明万重日欣荣贵显乾坤瑞应德维新士兴祀乐文章美佑启贤良裕后人”。

湖南浏阳陶氏字辈:“正光长维贤连”。

湖南绥宁、贵州天柱陶氏字辈:“受享仁公定幸再政通光绍述承先绪善继启后良克明维俊德宏道永锡昌”。

湖南芷江、四川遂宁陶氏字辈:“廷守继应大国成文天锡知学万世荣昌”。

湖南绥宁、四川双流陶氏字辈:“正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昌全汉保进万元再通光永继家声懋中怀世德隆维明显文思崇本庆云松春至夏也暑秋到冬于寒义礼今古有下代接后传”。

湖南邵阳陶氏字辈:“明德馨贻远人能孝定真”。

四川安岳陶氏字辈:

原派:“景大荣绍先诗礼世相传仁义培心地和平养性天孝同忠作宝经与史为田翰苑文章记声名著简编

改派:“景大荣绍先承元世启贤文明惟永锡式尔庆其延”。

四川眉山、宜宾陶氏字辈:“继传兴修……”

四川宜宾陶氏字辈:“祥开天兴友德”。

四川盐亭陶氏字辈:“尔修学天仕绍文明永昭中德安邦定国”。

四川攀枝花陶氏字辈:“远朝庭……”

四川苍溪陶氏字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庆有馀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福延世代长”。

四川南充陶氏字辈:“一二尔文友世大永长久仁孝家富贵德顺万年兴天仕安乐福金玉启昌隆”。

河南确山陶氏字辈:“天文清长……”

河南确山陶氏字辈:“永效天秉心”。

河南信阳陶氏字辈:“世守先行模正长城崇”。

河南新乡陶氏字辈:

唐庄支派:“清伍金明玉”。

陶家湾支派:“万映国登三家宗正福元光明司天地永世克延年”;

陶家坪支派:“仕自永国登传家启诗书文章光华国富寿庆有馀”;

陶家山支派:“仕元金国成传家启诗书春秋泽发林富寿庆有馀”;

金钗溪支派:“仕自永国文传家启诗书”;

白鹤乡苏家嘴支派:“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文章光华国富寿庆有馀”;

白鹤享油榨溪支派:“文仕永万映光明安定邦大有宗元子观成锡泽长”。

河南周口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重庆万州陶氏字辈:“启明貌守得维宏家镇制”。

重庆万盛、南川南坪陶氏字辈:“启光明正大银登富贵顺志利全星宣文学”。

重庆忠县陶氏字辈:“有文应希世用”。

重庆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重庆永川、湖南绥宁、四川双流陶氏字辈:“正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昌全汉保进万元再通光中甫怀珍仕”。

广西平乐陶氏字辈:“赞政待玉新良广盛兰琼”。

广西合浦陶氏字辈:“国润兆……”

广西桂林陶氏字辈:“金珠怀宜侍善积有德昌天佑赐万福宗祖世远宽”。

广西平南陶氏字辈:“远陆仲应柱建朱世正绪业全泽桂灿坤”。

云南宣威陶氏字辈:“科如荣昌光华”。

云南威信陶氏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

云南昭通永善陶氏字辈:“洪德積成中孝昌远永春”。

甘肃陶氏一支字辈:“文新云世恒发达万里宗”。

甘肃陶氏一支字辈:“句武清其本立道生”。

天津陶氏一支字辈:“滋尚谐钦成华廷崇丹谦”。

河北唐山陶氏字辈:“元凤志海乃庆家连”。

贵州陶氏一支字辈:“其余(师)正(大)永(翠)四(红)林”。

黑龙江五大连池陶氏字辈:“国庆泽仲永申友树茂凡”。

陶氏一支字辈:“伦常典礼茂德”。

典故、趣事

  陶渊明与酒: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分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

  世外桃园: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陶渊明(公元或~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是东晋伟大诗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做过太守。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衰,生活贫困,仕途蹇滞,二十九岁才开始做官,初为江州祭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因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深恶痛绝,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为保全自己正直品质与节操,毅然辞官归田,永不复仕。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作品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一篇。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炼,质朴而自然。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划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当指出,《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炎黄家族会近期的推荐|

?王氏起源

?李氏起源

?黄氏起源

炎黄家族会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福建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