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在合浦共同举办“考古广西——广西考古重要发现图片展”首展,通过珍贵的资料展示,栩栩如生地向公众展示广西数十万年来的发展脉络和广西考古的灿烂成果。 巡展三城,考古走向公众 百色石斧的出土,动摇了统治学术界近半个世纪的“莫维士理论”;隆安娅怀洞遗址内,发现距今多年前的人化石和古稻;贵港贵城遗址的发现,结束了关于桂林郡郡治在贵港还是桂平的争论…… 据了解,此次由主办方精心组织筹备的展览,向公众展示了旧石器时代至清明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图片展出文物余件。活动将以以三地巡展的方式进行,图片展首次展览地点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第二站展览地点在来宾市博物馆,第三站展览地点在柳州白莲洞博物馆,每地展出时间为两个月,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将同步推出“考古专家与公众面对面”科普讲座互动活动,让专业考古更好地走向大众、惠及民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图并茂的展板吸引了不少观众。 记者在合浦的首展现场看到,展览按照时间脉络,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为版块,图文并茂地向公众介绍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和广西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现场讲解,专家传递知识 广西考古60余年的重要考古发现,让观众连连惊叹,直呼“神奇”。 “如果要将目前广西考古发现成果排出顺序,有专家观点认为,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三类遗存,分别为百色旧石器、桂南大石铲文化以及汉墓和汉城的发现。”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为人们一一进行了介绍。 以百色旧石器为例,随着专家在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80万年前的手斧,这一新成果决定性地驳斥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假设:东亚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适应能力。这证实了东方的早期人类和西方的早期人类在体能和文化上并无本质的差别。 此外,广西南部地区分布着一种独特的史前文化遗存,此类遗存遗物以体型宽大扁薄、造型优美对称的铲状双肩石器为主,学术界将此类遗址出土的铲状石器称之为大石铲,而将此类遗存统称为桂南大石铲文化。桂南大石铲文化作为广西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广西南部大地已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专家在现场的讲解,让大家收获了不少考古知识。 文图并茂的展板吸引了不少观众。 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记者了解到,主办方举办此次展览,是为了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考古文物走出库房,面向大众,走入大千世界,充分发挥让文物说话、使文物活化的历史价值。 “广西考古始于年,至今已走过80余载,先后发掘了几百余处旧石器时代至清明时期的重要遗址和多余座古墓,出土各类文物数万件,获取大量的宝贵资料,复原了广西古代灿烂的文化,但这些考古成果和历史文化却大多藏在专业的考古报告和著作里,不为大众所熟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书记吴颉说,这次展览,是考古成果面向公众展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公众了解广西考古成果,激发公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彭鹏程则认为,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广西史前遗迹、汉代文物精品、历史建筑遗存、古代石刻是广西历史文化巨卷中的一页,广西史前文化在中国乃至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广西考古界应该学会用文物说话,让文物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来源:南国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