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合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耳熟能详的基本上有八种,其中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了一半之多。自不说曾经荣登央视的《公馆木鱼》以及为众多合浦人津津乐道在区、市、县三级大大小小舞台上大放异彩的《珠还合浦》舞台剧。“老杨公”和“耍花楼”算是合浦非遗中比较独特的存在了,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用地道的廉州话进行演唱,具有浓厚的家乡味。那么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怎样形成的呢?究竟谁是传说中的“老杨公”?又为什么要“耍花楼”,今天让我们来探知一二。 老杨公“老杨公”是一种流传在北海、合浦一带用廉州话演唱的民间歌舞。据说形成于明末。“老杨公”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原始的“老杨公”反映一个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蔡九仙姑因动凡思,触犯了天规,被玉帝罚下凡间,降生于洛阳水潮院贫寒之蔡家受苦。蔡家为穷所逼,把她卖给财主王国清为媳,受尽百般折磨,难以忍受,欲投江自尽,幸遇南海观音化身的老杨公撑渡搭救,逃过一却。在搭救过程中,老杨公多次出难题,试探其心情。蔡九仙姑的善良人品和悲惨遭遇,博得老杨公心生同情,渡其过江,指点迷津,逃离苦海。 “老扬公”俗称“鬼面壳戏”,因为戏中主角老扬公始终戴着一个似笑非笑的“鬼面壳”而得名。早期的“老杨公”以唱为主,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演绎、传承、发展,穿插进了打诨即兴表演及与观众随意唱答,形成了唱、白、做、舞相结合的民间歌舞,流传至今。“老扬公”是一位撑船过渡的人,意为把人撑离茫茫的人生苦海,抵达一个幸福快乐的彼岸。一日,一位女子上了老扬公的船,要求撑到对岸,两人在船上有说有笑,互相陈述生活的艰辛,也互相闲聊,调笑。两人乘兴一咏三叹,对起歌来,倾述各自的身世。 “老扬公”有固定的曲调“东海歌”、“西海歌”、“棹船调”和锣鼓“出坛锣鼓”、“撑船锣鼓”等,格调清新、旋律优美,妙趣横生,独具北海、合浦沿海渔歌民谣风情特色。 表演时,男者身穿红衣,腰扎黄布带,手摇一根桨,地铺一块苇席,象征一帆小舟,打着赤脚,手不断地摇着桨,身子一摇一晃,仿佛船在浪潮上颠簸,动作轻盈,独具特色,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女子身穿绿衣,或青绿裙,手执一方红帕或纱巾,或一枝小花,时而遮脸偷窥一下老扬公,时而掩嘴偷笑,时而随着船摇动,动作滑稽,协调。在表演技巧上,男女讲究“三角马”、“马步棹船”、“颤步棹船”等夸张而又朴实的动作,处处洋溢着渔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 耍花楼“耍花楼”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起源于清朝初年,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耍花楼”也称“跳六害”,用“官话”与“廉州话”混合演唱,以一男一女对唱歌舞的形式演出。主要道具是油纸伞、纸折扇和柳枝。“耍花楼”所用曲牌除王母、九郎洒楼这一情节的十段唱词固定用“耍花楼调”外,还有“游山打猎调”、“二环调”、“石榴花调”、“插仙花调”、“叹五更调”、“叹世调”、“三爷调”、“挂金索调”、“开经调”、“采茶调”、“仙宫调”、“长短调”等。舞蹈动作洒圣水、绕柳枝、耍花扇、耍伞花、交叉脚、拌脚、后勾、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等最具特色。 耍花楼起源于清朝初年,当时民间普遍存在的祭社、求雨、酬神、为死者做斋等活动。在举行这些活动时,需要请师傅佬(道公、道士)前来进行各种驱邪、求神的仪式。道士便编排出各式舞蹈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从而使其活动显得神秘和煞有介事。时至今日,已经彻底脱离宗教色彩,并发展为有一男一女对唱对舞的耍花楼和群体耍花楼,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 由此说来,“老杨公”原来是观音化身的一个艄公。而“耍花楼”则是从祭祀歌舞中衍生出来的民间艺术。 来源:原创 合浦旅游综合编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汉郡合浦海丝明珠 合浦历史文化景点:合浦东坡亭景区、古海角亭景区、汉闾文化园、曲木客家围屋、永安大士阁、槐园、四方岭汉墓保护区公园、陈铭枢故居、璋嘉陈氏宗祠、特色活动、珠还合浦舞台剧……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