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在合浦不仅有着合浦汉墓、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东坡亭、海角亭、大士阁等历经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同样还有着南国星岛湖、山口红树林、曲樟六湖水库等风光旖旎的自然遗产。我们被祖先们灿烂而辉煌的文化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的同时,也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合浦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合浦山歌。 合浦山歌是南珠文化园地中,一束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芳香的茉莉花,它简单易懂,有一定的诗意和哲理,耐人寻味,是珠乡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来到合浦,能感受一下合浦山歌的魅力,你便不枉此行了。 合浦山歌的起源与兴盛没有精确的年代考证。但据《廉州府志·杂志》中记:廉人好歌,风晨月夕,相互酬答,词不必雅,而文机所触,语多缠绵。如:雨里蜘蛛还结网,望情惟有暗中丝。’如‘金樽取下装红豆,里面相思入手难。’若龙舟歌、西海歌、咸水歌,皆寄托双关天籁也。”又如清初李调元编写的民间歌谣集《粤风》中收集的《妹相思》: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就与合浦山歌中的《妹千金男女歌》如出一辙“蜘蛛牵网半边丝,无挂墙根无挂篱。挂篱挂壁有人见,挂在哥心无人知”。此外《粤风》中录辑的《照梳头》、梁山伯》等民歌,也在合浦山歌中的“男女歌”中找到相同的句式和内容。由此可见合浦山歌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合浦山歌起码在明代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合浦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物产丰饶。而能歌善舞的珠乡人民,以独具一格的数种不同语言为本,开创出数脉众口皆碑的珠乡民间山歌文化。从秦代、西汉时期起,山歌就在珠乡民间开始流传,而最兴盛时期,推定为元末及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据了解,合浦民间山歌共发展出廉州话山歌文化(西海歌、双支头山歌等)、客家话山歌文化(金牡丹)、古郡民间童谣、疍家婚礼白话咸水歌、合浦地方粤曲文化等5种山歌文化分支。这些山歌在合浦县十几个乡镇各自流传,广受珠乡人民喜爱。在其鼎盛时期,合浦到处都有人唱,有人演。上世纪50年代,当时最受欢迎的山歌曲目有《铁血印》、《界树下》、《借牛》等山歌剧。上世纪90年代初,容均传所创作的廉州话山歌《人情紧过债》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并在区、市、县汇演得奖。“那时候,几乎没有谁不会唱山歌的,一走出家门就可以听到。休息时大家兴起就唱上几曲;带孩子的时候唱童谣;拜祭的时候唱‘大戏’。谁家有喜事都要请人来表演,可热闹了。” 合浦山歌的魅力与特色“月光光,照地方。马骝等,轿来扛……”一听到这首熟悉的歌谣,几乎所有的合浦客家人都会哼唱;而白话童谣“落雨大,水浸街。阿妈揹我去买花鞋……”老合浦更是耳熟能详。合浦山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魅力。它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歌唱而歌唱,更像是歌以咏志,它有了更多的想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多的思想含义,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合浦山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记事劝世这是合浦山歌思想内容的主流。这部分山歌的产生和传播,专业歌手(俗称山歌佬)功不可没。这些山歌大多取材于本地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影响较大的有《林超德》、《双英坟》、《单眼仔取妻》等,属于完整的话本山歌。《林超德》共有八场,讲林超德艰苦坚忍卖水为生,蒙冤受屈最后得中状元,其中得千金小姐帮助,最后花好月圆大结局的故事,劝喻世人积德向善,修身齐家。《双英坟》讲述的是清朝嘉庆年间,广东青年陈紫与珠城名妓云英一见钟情,互订终身。最后因陈家父母反对,俩人以死殉情。殉情之时,俩人共同穿上紫英事先请人缝制的一件三条裤腿的大裤,之后,把二人头发抖散后再合在一起结成一条大辫,再用一条长绳缚住二人腰间,躺在床上,共同服毒自杀。俩人死后有人捐资殓葬于城东鸡射岭,并筑一高大坟墓,后人称“双英坟”,是合浦名胜之一。这个故事编成话本山歌,歌颂坚贞不屈的爱情,有“合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称,是不可多得的山歌传世珍品。《单眼仔取妻》说的是富家子弟洪大顺为富不仁,以长相英俊的打工者梅瑞良冒名顶替去骗婚,最后弄假成真的故事,讽刺为富不仁者赔了夫了又折兵的丑行。这三个话本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堪称合浦山歌的代表作。 二是反映道德观念、民俗风情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歌,当地的民俗风情都是永恒的主题,合浦山歌也不例外。老杨公》作为固定表演形式的话本山歌,有固定的人物出场,那就是仙姑和老杨公。这种话本山歌不在内容,而是表演形式和场合。 因为《老杨公》一般都是在民间喜庆,社祀活动中演出,内容因事而易。如在说唱妇女十月怀孕的过程时,从“天中开桂一只月”,一直唱到“立冬小雪十只月”,反映了民间对妇女妊娠的认识,颇有产前教育的意思。新人辞祖》除了哭嫁程序的山歌表现之外,“十辞调”更是反映了民间婚嫁的礼俗和道德观念。十月怀胎娘辛苦。三年喂乳几艰难,小时搬尿又抱屎,搬尿抱屎几肮脏”。歌调是平淡的,感情是真挚的。为此,出嫁的女儿从一辞祖先唱起,一直唱到辞妹妹:第十辞来我妹妹,姐妹今日又分开,希望妹妹听教讲,规规矩矩莫累堆。累累堆堆被人笑,父母伤心人无爱”,这唱的不是一个出嫁女的心声,而且是珠乡百姓的家庭道德观念和婚俗礼仪。又如《十二排古人小曲》中,在十二月中排出历史人物,天文地理,民间习俗。又是别有一番时代气息:正月排来是立春,盘古初开到如今,自从盘古分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是总论,讲帝王将相:七月月排来是立秋,姜公钓鱼河边勾,不信但看朱洪武,皇帝细时放过牛”,排完十二月,中国历代朝廷更选,帝王贤臣名将历历诉说。从中反映出人们对道德标准的舍取和民主思想。 三是反映多彩浪漫的民间爱情生活反映民间爱情生活的多彩多姿,也是合浦山歌的主题之一,更是合浦山歌最精彩纷呈的华丽篇章。合浦山歌说唱男女自由婚姻的真诚和幸福,敢于为在封建制度下为情抗争的叛逆男女们讴歌。这在《妹千金男女歌》中俯拾皆是。而在北海客家研究会收集整理的客家山歌中,这种对自由婚姻的大胆追求更是石破天惊:敢吐山歌敢大声,敢放白鸽敢响铃。敢要大刀敢上阵,敢恋妹子敢同行”。这是多么豪迈的爱情宣言啊!在这类山歌中,女性也大胆抒发维护爱情的心声:十指尖尖捧一杯,问夫今去几时回。路上闲花君莫采,家中还有一枝梅”。合浦山歌中这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执着追求,比起名门淑女,深闺千金那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奈,在思想境界上真是天壤之别。这也就是合浦山歌在反映爱情方面折射出来的独特的民主思想光芒。 合浦山歌的思想内容,反映了珠乡百姓的人生遭际及因此形成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直接表达了各层面人群的各种心迹,因此在内容和形式的并存延续方面,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是有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使合浦山歌这棵艺术之树扎根其中,枝繁叶茂,成为珠乡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合浦山歌的特色,合浦的5种山歌各具特色。 廉州话(亦称马留话)山歌,具有通俗、易懂,吸收、创作、表现及影响力较强和便于传诵的特点。在廉州话山歌中,最广为人们熟悉的则是“老杨公”了。据史籍记载,“老杨公”自清朝以来就在合浦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老杨公”整体风格谐趣、幽默、逗笑,被民间用到婚嫁迎娶以及节日中,成为合浦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的欢迎。“早期的‘老杨公’以唱为主,对白不多。随着人们对娱乐需求和欣赏情趣的提升,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如今,‘老杨公’已成为唱、白、做、舞相结合,穿插滚打即兴表演,同时还与观众随意唱答互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在老杨公的扮演者中,李日喜和苏莲熙是珠乡的民间艺人中最活跃的组合,常年行走于北海各乡镇表演,每年演出场次超过场,是传播“老杨公”的优秀使者。两人与乐师花大爷组合的“老杨公”还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广西电视台专题片的拍摄。而客家山歌文化的代表“金牡丹调”则独具一格,成为中国南部客家群体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项民间传统艺术。金牡丹调运用客家方言作表演语言,加以木鱼合奏,不论是韵白还是曲调,都充分发挥了客家语音的中原音韵魅力。在年的合浦传统民间艺术比赛中,公馆的廖烈莲将公馆童谣“月光光,照地堂”融入到金牡丹调中,保留了原有的腔调韵味,丰富了歌曲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在合浦山歌中,粤剧算是流传范围最广、爱好者最多的一支了。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合浦后,每到春秋两祭,富商们就专门从广东请来粤剧团表演。合浦人更将请人唱“大戏”作为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如今,粤剧依然在珠乡街头巷尾流传着,人们自发组织的粤曲私伙局不下十档,粤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唱着经典曲目,自娱自乐,好不乐哉。 合浦山歌该何去何从?从汉代至今,合浦山歌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其间最辉煌的几百年,深受百姓喜爱与唱诵。山歌多来源于生活,靠人们口口相传,多数都没有留下文字记录,这就为后来的搜集与整理大大增加了难度。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外来流行音乐开始“入侵”百姓生活,逐渐替代着民间山歌。如今,街上再也听不到什么“老杨公”、“耍花楼”的韵律,只有公园、广场的某些角落,才会偶尔看到一些老人聚集一起,孤独地你唱我听。年青一代,从小受到的是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字典”里,不会出现“山歌”之类的字眼,更不用说懂得山歌的知识,主动去学习山歌文化了。由兴盛时期的人人唱、处处唱,到如今的无人唱、无人学。短短几十年,合浦山歌迅速销声匿迹,到了最尴尬的时期。而近几十年来,民间山歌的艺人更是越来越少,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合浦县开始对本土民间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对传统山歌文化进行普及与宣扬。在年与年举办的“合浦民间传统文艺汇演”及“合浦县文化艺术舟”活动中,山歌爱好者将传统山歌曲目改编、完善、创新,融入时代、地域的因素,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直观地向观众宣传、普及合浦山歌的内涵与形式,让广大百姓一饱眼福。年,“老杨公”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合浦山歌的传承无疑是个利好。年12月10日,合浦县民间山歌研究会正式成立,目前有会员50余人,将致力于保护、挖掘、传承合浦民间山歌文化。这些无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众多山歌爱好者的努力不会白费,合浦山歌文化会重现雄风,一展风采。 合浦山歌,作为合浦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以后去合浦旅游,那必然是要感受一下合浦山歌了! (资料来源:北海新闻网等) 来源:原创 合浦旅游综合编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