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 七月十四蒸盖?是家乡的习俗之一。北海客家人蒸盖?,沿袭了闽赣客家的习俗。不同的是,结合当地的农耕物产条件,蒸盖?被加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客家山村 北海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山区,田少坡多,且水利不兴,农作多以薯芋类等耐旱作物为主,水稻种植甚少。一年四季,除了节日和喜庆之外,能吃大米饭的日子不多,因此,凡是与大米有关的客家食品,如春节的年糕(大笼?)、端午的棕子、七月十四的盖?、八月十五的芋头饭、十月堆禾棚的糯米饭、冬至的糍巴?等,都蕴涵着特定的含义,寄托着北海客家人的祈愿。 盖? 七月十四的蒸盖?就是蕴含着对生活蒸蒸日上,层层高升的寓义。少年的时侯回到故乡,跟着祖母七月十四学蒸盖?,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内涵的吸引力。 晒谷 每到七月十四将至的时候,祖母都会把事先保留的谷子拿出来晒一晒,然后再去碾房砻谷臼米。之后,还端着箥箕用心地挑拣着米里的砂粒,在祖母的心目中,这一年一度的蒸盖?,就是一次农耕祈祷的仪式。 浸米 为了把蒸盖?好,祖母头一天晚上就把米泡浸在水中,泡浸大米的用水量也非常讲究,以超出大米两个手指为限。祖母说,放的水过多,大米的淀粉就会随水而散去,磨的浆稀,蒸出的盖?软且淡,就不能蒸出多的层数;放的水少,大米泡浸不透,磨的浆粗,稀蒸出的盖?软硬且容易夹生。因此,泡浸大米用水量的控制把握,也成了祖母的蒸盖?的理论指要。 磨米浆 每年七月十四蒸盖?之时,祖母都有明确的分工,她老人家去磨米浆,我和弟弟去江里筛蚬。那年头,家乡的生活很艰难,缺油少肉是经常的。家乡人做盖?的馅,一般都是放一些炒酸笋,在盖?的上面洒上薄薄的一层就行了,因为酸笋也是自己制作的。要做有肉的盖?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江里去筛蚬。 江蚬 客家人依山而居,山脚下的溪流河汊众多,这些溪流河汊里生长着一种贝类江蚬,每年雨季开始,大量的江蚬随上游的江河游移下来,筛蚬也就成了客家人免费获取肉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筛蚬孤工具很简单,只要一只畚箕,一只木脚盆即可。 畚箕 畚箕是用来捞沙筛蚬的,木脚盆则是用来装蚬仔的。筛蚬时跳进膝盖深的沟渠里,捧起整畚箕的河沙,随着流水晃荡,江水冲走了泥沙,剩下的就是江蚬和粗砂子了,这就是非常形象的“筛蚬”了。选对了地段好的沟渠,只消个把钟头,就可以筛得满满的一脚盆江蚬。 酸笋 筛蚬回来后,就把江蚬放在锅里煮,煮开蚬壳后,就用锅铲用力搅动,直到蚬肉脱出。然后将油锅烧热后,把蚬肉放进去爆炒至微焦黄色,再加进酸笋(酸笋也是自制的)一起炒,再加些蒜头,就是最美味的盖?馅料了。 蒸盖?(第一层) 制好了盖?馅料,祖母就开始蒸盖?了。别以蒸盖?是一个简单的事,里面的窍门多着呢。什么时候搅拌米浆,浓度如何,每一层米浆放多少,每一层蒸多少时间,都要讲究。 烧火 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得由祖母指挥,我和弟弟就只有烧火的份了。蒸盖?最关键的要点是把握火候和每一层放米浆的要领,那时候没有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完全靠经验来掌握火势。 灶头 特别是每一层放米浆的时候,动作要快,下将要又快又轻,一次覆盖完成,这样才能使每一层的厚薄均匀,受热均匀,不会有夹生现象。 加米浆 祖母蒸盖?的本事,在家乡是一流的,她老人家下米浆的动作轻快、准确。当热气腾腾的蒸笼盖一打开时候,我们还来不及看清蒸笼里的状况,祖母倏的己把米浆均匀地洒了下去,盖上笼盖。因此,祖母蒸的盖?可以达七至九层之多,而且每一层撕开来薄如纸,透明可见字。可以单独卷起来作卷粉。更重要的是在这七至九层的盖?之中,没有夹生现象,这才是最难的。虽然我们兄弟是很用心的向祖母学蒸盖?,但也无法学到她的绝技。 蒸好的盖? 蒸好盖?后,就要在最上面的一层洒上预先制好的蚬肉酸笋陷料,风味独特的盖?就这样制作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放开肚皮来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大餐。 盖? 尽管祖母已经仙游多年,每年的七月十四,我都会思忆起和他老人家一起蒸盖?,制作盖?馅料的情景,回味那无穷的乡情和浓浓的亲情…… 作者:范翔宇 合浦头条 戳下方标题 ①我们是谁?合浦人! ②老合浦,还记得“咯咯鸡”吗?湮没半个多世纪的泥鸡在石康镇“重生” ③广西71个县(市)经济实力排行,合浦竟排在...... ④合浦竟然“毒”倒了将近万人......数据竟然还在持续攀升!!!速看! ⑤在合浦,有种娇羞,叫做小城故事多,记载着你我的青葱岁月。 ⑥合浦第一美女找工作,简历令人震惊!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