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珠还合浦”是源自合浦的成语典故。如问谁成就了这个典故,也许绝大多读者的答案是孟尝。不过我认为:“没有范晔就没有‘珠还合浦’这个典故。” 没错,“珠还合浦”典故讲的是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廉政为民,改革旧弊,使迁徙交趾(今越南)郡界的珍珠又返回合浦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是合浦珍珠声名鹊起、誉满神州的“原爆点”,但讲故事让“珠还合浦”成为典故的是范晔。 范晔何许人?他就是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如果没有他在《后汉书·孟尝传》里生动地记载这个故事,不会有“珠还合浦”这个典故。何以见得?理由很简单:孟尝担任合浦太守是在东汉顺帝期间(—年),但他的事迹长期默默无闻,文人墨客诗词歌赋几乎没有提到“珠还合浦”,直到时光列车穿越东汉末、三国、西晋、东晋和南朝宋初个春秋,公元年范晔《后汉书》完稿走向社会后,“珠还合浦”故事才风靡全国。《后汉书》一经面世,以“珠还合浦”典故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很快出现,且频率越来越高,诸如南朝宋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盈尺青铜镜,径寸合浦珠”,南朝梁吴均《赠王桂阳别》诗“无因停合浦,见此去珠还”,南朝陈江总《三善殿夜望山灯》诗“采珠非合浦,赠珮异江滨”。唐宋吟诵“珠还合浦”的诗词歌赋更难以数计,著名诗人张悦、王维、钱起、李峤、李贺、白居易、苏轼等都或诗或赋。唐朝还有科举省考、国考以“珠还合浦”为题,唐代邓陟省试题目为《珠还合浦》,唐德宗贞元七年(年)殿试以“珠还合浦”为题,古稀的尹枢凭《珠还合浦赋》高中状元。正是文人不断推送,“珠还合浦”才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 在此,应该说一说孟尝任合浦太守之事。 孟尝任合浦太守确切时间不详,但根据有关史料推测,是东汉顺帝时期。在合浦太守任上,他因病请求辞官北归返乡,到桓帝时(—年),尚书杨乔七次向桓帝举荐孟尝,溢美之词无以复加,评价好官的词“品德高尚,能力超强,深入实际,勤政爱民,带病工作,清正廉洁,政绩突出”全给用上了,当今优秀领导干部莫过如此。俗话说“事不过三”,杨尚书七次举荐孟尝,绝对够哥们。杨乔为何如此执著推荐孟尝,除了摆上桌面的理由“孟尝是个好干部”之外,有没有团团伙伙小圈子因素,我没有深入研究。没依据的话不乱讲,但他俩是老乡则是“实锤”。不知何故,桓帝始终没有启用孟尝。孟尝“隐处穷泽,身自耕佣”,“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话说远了,言归正传。孟尝事迹三百年几乎无人知晓,为什么范晔《后汉书·孟尝传》能让“珠还合浦”成典故红起来呢?这与范晔高超的语言表现艺术密切相关。“珠还合浦”文字很短,录于下:(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留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用现代的话说大概意思是:(孟尝)调到合浦任太守。合浦不生产谷类作物,但海上出产珍珠,先前官员多贪腐,对珍珠索求无度,珍珠便逐渐迁徙相邻的交阯郡边界。孟尝到任后,革除过去弊端,关心百姓疾苦,不到一年,迁徙交阯界的珍珠又跑回合浦了,百姓都重操旧业,商人来往,货物流通,人们称孟尝神明。 孟尝事迹出现几百年都不见经传,范晔用字就能让孟尝光辉形象和“珠还合浦”的典故千古流传,足见这篇短文的威力。 突出英雄人物高大形象,一个常用且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渲染氛围恐怖,环境恶劣,任务艰巨,反衬英雄人物能力神奇超凡,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变不可能为可能,至于是否完全客观真实,倒是其次,如“武松打虎”。景阳冈老虎凶猛无比,已害性命数十,几十老猎户都难有作为,酒馆有店家劝说、树上有村民告示、庙前有官府布告,过山冈要中午,要结伴,武松却是黄昏独自过冈,还喝得酩酊大醉,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反衬出武松的威武,结果故事家喻户晓,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共有的好奇心,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范晔写“珠还合浦”故事,也是有意夸大甚至虚构合浦环境的恶劣:不产谷实,官员贪污,民不聊生,行旅不到,路有饿殍,在如此恶劣环境下,他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感动了迁徙交阯郡界的珠蚌返回合浦。 显然,文章至少有两点是“失实”的。 第一,“合浦郡不产谷实”。当时的合浦郡,大致包括现在的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湛江市以及茂名市、阳江市部分地区,这些地方不会不产谷实。退一步说,“合浦郡不产谷实”仅指郡治,这也不可信。东汉合浦郡治是廉州,一说浦北旧州,廉州、旧州都在南流江畔,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考古证明,这里新石器时代先民已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史书记载:“合浦海口有糠头山,传云越王舂米于此,积糠而成。”越王即南越王赵佗,秦汉之际,属中国版图的今越南北部瓯雒国叛乱,赵佗统兵平叛,驻军合浦海口。凡选择驻军之地,利于筹集军粮必定是优先考量的因素之一。赵佗驻军“合浦海口”当然也不例外,合浦海口当属郡治廉州附近,赵佗在此驻军练兵,筹备粮食,舂米的谷壳都堆积如山。考古界有句名言“用文物说话”,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储粮陶仓,有的陶仓还有稻谷。这些都足见合浦盛产谷物。范晔说“郡不产谷实”,是为了突出珍珠对合浦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凸显孟尝使“合浦珠还”的意义非同小可,贡献巨大,如此而已。 第二,“珠徙交趾郡界”“去而复还”。合浦珍珠不会因为官员贪腐而迁徙,也不可能因为官员廉洁又回来。唐代状元尹枢、宋代钦州教授(官名)周去非、清初学者屈大均等都指出其失实。不是合浦珍珠远徙交趾而复还,而是官员贪廉影响珠蚌生态。前官员贪贿,狂征滥采,造成珠蚌资源枯竭;孟尝廉洁爱民,引导百姓多业并举,限制滥采,保护资源,珠蚌逐步增多,可持续发展。不过,如果范晔这样客观描述,文章则味同嚼蜡,难成典故。正是范晔采用合理“失实”手法,不但没有损害孟尝光辉形象和典故的可信度,反而艺术地增添了孟尝崇高精神感化自然的威力,渲染了“珠还合浦”的神奇色彩,促进了典故的有效传播。 一言以蔽之,“珠还合浦”得以流传,孟尝提供了基本素材,范晔制作了传播文案。没有范晔,就没有“珠还合浦”典故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