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本篇作者是我高中的数学老师郑老师(无为居主人)。《青春是一本帐,成长是为了还》(母校百年庆祝的征文即本公号推文)曾提及了郑老。仅以此行为表示对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年及我们的母校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 《色彩不浓,回忆不永》 ----我的高中生活记忆 作者 无为居主人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们这一代就过了知天命之年。年龄稍大点的高中女生已退休在家养生,不少男同学也开始含饴弄孙了。岁月是一条河,青春是一首歌。我们都还在岁月的长河里飘荡、沉浮,而那首青春之歌已老!想起40年前,我们还是一群懵懂的少年,作为首批重点高中学生,从各乡镇考入崇庆中学学习;想起20年前,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我们站在小东街号学校的操场上庆祝母校诞生80周年;而今年5月,我们又将在学苑东路24号新校区的操场上喜庆母校百年华诞。 年少时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所有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体会不到“色彩不浓,回忆不永”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而今,在即将迎来母校百年华诞之际,回忆起在母校读书时的点点滴滴,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趣闻轶事历历在目,画面越来越清晰,情绪越来越浓郁。现在把这些记忆中的珍贵碎片串起来,献给母校的百年华诞,并以此怀念我的恩师,纪念我和我的伙伴们在一中度过的那段青春岁月。 母校印象 成都崇州市,年前叫崇庆县,蜀中之蜀,古称蜀州、崇庆州(久远时的江源县)。我所了解的母校-----四川省崇州市崇庆中学,始建于年,她的诞生地,在明清时代就是科举考试的州考棚。学校与州文庙相邻,前身是由前清山西大同府同知龙应铭先生(四川崇州人)于年创建的“求是学堂”,开设国学、日文等课程,倡导西学、韵律、文字、训诂等。年1月8日由四川省署批准成立“崇庆县立中学”,首任校长是陈家燊。这些都是后来从学校校史馆了解到的,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抽象的。我是年9月考入崇庆中学,年7月高中毕业。我记忆中关于母校的印象碎片是这样的:学校位于小东街号,与州文庙、罨画池、陆游祠相邻。学校坐东朝西,灰白斑驳的校门,传统的样式,有两个高高的门柱,两扇大门,旁边有一扇小门,小门直通收发室。大门外左右两边各挂两个牌子,其中一个是:四川省崇庆第一中学校,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崇庆一中委员会,其余两个已记不清了,其中一个好像是校办五七工厂的牌子什么的(我们读书时的校办工厂是胰酶厂,生产肥皂之类的洗衣用品)。这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崇一中,现在的四川省一级示范校崇州市崇庆中学的老校区。 在我的记忆中,进入校门,左右两边是一排排平房,右手边有一间收发室兼门卫室(收发室与学校的小门相连,记得当年收发室的校工叫杨三娘)。左手边有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大树是酸枣树,已逾百年,现在每年春天仍然发芽长叶)。进校门80米后,正面有一个花坛,花坛里有一颗柏树,四周圆台上有几台盆景花卉和盆栽植物。花坛的左手边50米是学生食堂,右手边依次是教师食堂和开水房,还有一口水井,当年全校师生都用竹竿吊桶打水。绕过花坛,进入校园主干道,两旁有香樟树、梧桐树和水杉树。干道右手边是一个大花园,花园被两条十字交叉的小路分隔成了四个小花园,里面有很多花草树木,也有菜地,还有生物老师们的试验地。花园的右手边是一排排平房,平房前有两排银杏树。这里有一些传统的四合小院,是老教师们的宿舍(现在老校区的教师宿舍就叫银杏大院)。教师宿舍外面就是热闹的正东街了。主干道的左手边是操场,当时全是泥土的。记得学校操场隔壁是崇庆县武警中队,每年武警战士们都来学校帮忙翻整操场一次,先在操场上铺上一层煤炭灰,再盖上土,这样下雨时,操场就不会积水了。学校操场分两部分,靠围墙的是米的环形跑道和足球场,靠主干道的是篮球场和排球场,这些球场被一排排桐麻树分开。每年到冬天,下一层层薄薄的雪后,球场上便出现一排排的棺材印,据说球场原来一片坟场(后来相关老师解释了成因)。再往里走,与花园相邻的是一个较大的四合院,是带有地板的平房,这里有教师办公室、党团活动室、会议室等。沿主干道再往里走,右手边是一片果园,果园里有四棵老银杏树默默地记录着学校发展经历的风风雨雨。(这四棵银杏仍然健在,已成为老校区的一张名片,每年秋天的那片金黄吸引大批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观看)。主干道正对的是学校大礼堂,礼堂右边是一排排平房教室,左边是带地下室的实验室。实验室旁便是学校的一片楠木林,这些楠木树应该是建校前就有的,数十棵粗壮的楠木枝繁叶茂,见证了学校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学校大礼堂当时很破旧,四周的门窗多数是坏的。礼堂里放着很多体育器材,记得有体操垫、三羊、跳箱之类的。礼堂右边教室背后是女生宿舍。再往后走,经过一道门便是男生宿舍(即后来的师生口中的少林寺),男生宿舍分两排,右边一排地势高一些。好像有十几间,每间可以住十几二十个学生。左手一排平房的中间有一间老师值班室。再往后便是学校围墙,围墙外是农民的菜地,菜地那边就是老城墙和原来的围城路了。右边隔墙是原来的正东街小学(后来划归一中,修了游泳池)。根据这些零散的记忆,基本可以画出年前后一中的学校布局图了。 关于老师的记忆 我在崇一中读高中时,全国刚刚恢复高考,各科教师奇缺,尤其是英语教师和音体美老师。我们年级是首批全县招生的重点高中学生(学校于年被评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在王才秀校长的争取下,在全县抽调了一批优秀教师来教我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80级的5、6班是由当年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上了中师、中专线,因各种原因没有被录取的90多个学生组成的。直到9月下旬我们才到学校上学,上学一周就过国庆节了。我分在6班,高一上期的班主任是教历史的付蓉珍老师,她是一位非常负责、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她是随军家属,后调到四川省教育学院任教,前几年因病去世了。近几年同学聚会时,大家多次提到她,谈到她把自己孩子的棉鞋和衣物给班上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穿,谈到她的慈祥和善良,谈到她公平、公正的对待我们每一个学生,谈到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世界史,讲资产阶级革命,讲“莱克星顿的枪声”,我们都很怀念她。半年后语文黄正寿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身材瘦高不苟言笑的黄老师被我们私下里称为“褒禅山”,这个绰号的来历是因他给我们讲《游褒禅山记》,教我们学习要像游山一样认真,还是因为他身材高瘦如山的原因,我已记不起了。隔壁班上的语文老师因为声情并茂的朗读高尔基的《海燕》,而且喜欢穿黑色衣服,被学生们私下里称为“海燕”老师。可惜黄老师在年教完高三后就因病早逝了。年我才知道黄老师的消息,为此写了一首诗《在荒原》,发在当时的蜀州报上,纪念教我知识、对我这个当年的小不点关爱有加的班主任黄老师。我的英语老师是王家宜老师,当年刚从“牛棚”解放出来的王老师的确很牛,是各个学校争抢的外语老师之一。一句标准的“Newspaper”发音,让我们这一群初中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们倾倒。虽然当时我们英语基础很差,高考要求又低,但王老师很认真很耐心的教我们。我的政治老师是田怀尧老师,厚厚的眼镜片遮挡不住他睿智的目光,枯燥的政治课被他讲得有滋有味。我的物理老师是宋文俊老师,化学是黄德均老师,生物是金良才老师。这是一组优秀的理综老师,严厉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精准的受力分析讲解,神奇的“丁德尔现象”和“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我至今记忆犹新。最后出场的是我的数学老师们:他们是张青元老师、张继康老师、姚世鹏老师、周克强老师、郑国钦老师等。因为数学是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分开上的,所以,教过我的数学老师很多。大名鼎鼎的“张代数”“周三角”“代几何”“某阿尔法”等老师们是我进入高中数学殿堂的领路人,我今天能继承他们的衣钵,站在崇庆中学的数学讲台上,是他们当年的谆谆教诲的结果。作为一种传承,我有幸教到了黄正寿、田怀尧、王家宜几位老师的孙辈,他们都考上了一流大学。当然,我们记忆中有一个共同的长者——王才秀校长,当年他穿着短裤陪我们跑操锻炼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即将百岁的他,一直是我们非常敬重的老师和领导。 我和小伙伴们的校园趣事 40年前的9月,一群懵懂的少年,作为当年中考的优秀学生来到了崇一中,开始了两年的高中学习。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是终身难忘的。当时没有什么学习压力,也没有像现在的学生一样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现在的电子产品等游戏、玩具。当时在学校的调皮是朴素的,同学情谊是纯真的,教学氛围是师道尊严的。关于学习之事已记忆不多了,更多的是课堂外的趣事,尤其是早晨的跑步和校外劳动。 进校时,我们同学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13岁。像我等根号二身高的有好几个。上体育课是我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认真的。当年教我们体育的是黄凤全老师,他除了脾气急躁一点,在课内课外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当年体育课很正规,学了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田径、游泳,甚至还有爬杆、爬绳。当年的锻炼动力就是挣体育运动证章,我们几个小不点先是参加儿童组比赛,然后再升到少年乙组、甲组。当经过努力别上那枚亮闪闪的运动徽章时,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忘不了我班的男生们每天中午、下午在礼堂里进行跳箱、跳马PK,忘不了下课时和初中小朋友争抢乒乓台、忘不了班上女生们课间偷摘女厕所旁的桑葚吃被老师揭穿的情景,忘不了夏天在西河坝千功堰上的游泳课,更忘不了每天早晨的环城跑步。早上6:30,所有学生(包括通学生)都要到校参加跑步,老师们有的跟随学生跑步,有的在各个路口值守。我清楚地记得,在跑步到南米市街口时,常有同学偷偷拐弯去冻糕店买香喷喷的冻糕、叶儿粑吃,然后从文庙那边的小街返回学校。跑操回校后是先上早读课,然后再吃早餐,那香喷喷的大馒头同学们至今难忘。现在的学生体育课学的东西太少,因安全原因,好多运动项目都取消了,除了早操、大课间做操跑步,其它的活动项目不多,学生的体质也远不如当年的我们了! 年除了城里,来自其它乡镇上的学生都要住校,住校生除了带必须的住校用品外,每人还要带一件劳动工具和一个小板凳。小板凳是参加学校大会时用的,而劳动工具就五花八门了。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就是学校的五七农场,是开荒地,在南门西河边上,种得最多的是甘蔗。全校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劳动。学校距离农场有三公里路,劳动时,几百师生同时参加劳动,学生两人一组,合抬半桶粪水,从小东街出发,经正东街、下南街、怀远路到南河坝农场,我等小不点儿不用抬粪水,杠着锄头筜筜什么的,在后面跟着追。收获甘蔗的季节,农场里一派繁忙景象。我们部分男生负责用板车把甘蔗送到位于老西江桥边的糖厂,在路上,我们边走边吃,好不惬意。记得我们每位同学还分享了劳动成果:每人二两白糖。那记忆一直甜到现在! 在高中两年的住校生活中,最高兴的莫过于留校守宿舍了。尤其是九、十月份,星期六放学后,几个同学先到大东街戏院旁边的小人书摊上看几本一分钱一本的连环画书(记得有林海雪原、水浒传、三国演义什么的),然后在旁边的一枝花小食店吃一角二分钱一碗的臊子面,再穿过罨画池公园和文庙回到学校。回到校后,先把学校果园内柑子树上成熟的柑子关心一遍,晚上再带上寝室里的箢篼去采摘。住校男生们基本上都知晓哪颗树上的柑子甜哪一颗的酸。当年小伙伴们在一起分享的还有教室旁边树上的雷枣枣、操场桐麻树上的桐麻籽、花园旁的核桃树上的核桃,围墙边的野桑葚,围墙外农民菜地里的大白菜,甚至还有罨画池里的鱼...... 色彩不浓,回忆不永。现在同学聚会,谈得更多的是少年读书往事:如何模仿班主任的笔迹开出门条、学校开水房“余黄氏”轶事、吃馒头比赛、钻到实验室地下室内看人体骨骼、在校园土围墙缝里放鞭炮等等。回忆是甜蜜的,尤其是那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往事。在那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校园生活是清贫而多彩的。感恩高中母校,我在这里成长,又回到这里工作。感恩我的老师们,是你们无私的爱和身正为范的教育情怀感染了我,让我“长大后就成了你”。现在我们这一代虽然也早生华发了,但母校的一草一木,还让我们魂牵梦萦,恩师的谆谆教诲、一颦一笑犹在耳边、眼前...... 本文图片皆来自于文章作者无为居主人,素描图来自于学校,在此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