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典籍渊薮、佚书宝库。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解缙等主持纂修的一部类书。全书卷(含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册,所收先秦至明初典籍约七八千种,约3.7亿字。永乐元年,朱棣命令解缙等人主持编纂一部大型类书,要求囊括经、史、子、集各类别,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等百家之说的书都收入其中。

位参与纂修的人员耗时一年多编成,起名《文献大成》。但朱棣嫌它太过简略,命姚广孝、解缙等人增修此书,编纂队伍规模扩大到人,朝臣命官、文人学士多参与其中。永乐六年新修的类书定稿,朱棣审定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为之作序,贮藏在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年)迁至北京。嘉靖三十六年(),北京皇宫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发生火灾,嘉靖帝连下数道命令才将《永乐大典》抢救出来。经此一劫,嘉靖四十一年()嘉靖帝正式任命高拱等人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重录一部《永乐大典》,以防患于未然。自此,大典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可惜此后正本不知所踪,现留存下来的余册残本也都是嘉靖副本。

《永乐大典》为皇家藏书,开本阔大,高50.4厘米,宽30厘米;版框尺寸高35.3厘米,宽23.6厘米,极具皇家富贵气息。

《永乐大典》全书卷(含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册。现共有册《永乐大典》存世,包括嘉靖副本、仿抄本、传抄本和照片,其中嘉靖副本册,残本中缺页情况较多,另有少量残页存世。

鸿篇问世

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诏解缙等编撰一部大型类书,明成祖朱棣命令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负责编纂一部大型类书,并交待了编纂宗旨。他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尝观《韵府》(《韵府群玉》)《回溪》(《回溪史韵》)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

年(永乐二年)书成,名曰《文献大成》解缙等召集人,十一月编成一书后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

年(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姚广孝等人重新修纂。明成祖览《文献大成》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单,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在永乐三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新修纂,并召集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达人,分别担任编辑、校订、绘图、圈点等工作。

年(永乐五年)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成祖审阅再编校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赞扬《永乐大典》“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正式定名《永乐大典》。姚广孝呈《进永乐大典表》。全书卷,目录60卷,缮写成册,共约3.7亿字。

年(永乐六年)正本贮藏地的变迁。永乐六年()《永乐大典》纂修完成后贮藏在南京文源阁东阁的下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命令从南京文源阁运来北京,暂时收贮在左顺门的北廊下,直到正统六年()才移入文楼。嘉靖三十六年()贮藏在古今通集库。

浴火重生

年(嘉靖三十六年),文楼附近的三殿被烧毁,《永乐大典》正本险被焚毁。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了一次大火,三殿被烧毁,文楼在三殿附近,嘉靖帝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得以保全。

年(嘉靖四十一年),嘉靖帝决定重录《永乐大典》,为防不测,嘉靖帝正式决定重录《永乐大典》,任命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为总校官,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翰林院修撰林燫、丁士善、徐时行,翰林院编修吕旻、王希烈、张四维、陶大临,检讨吴可行、马自强等担任。

年(隆庆元年),《永乐大典》重录完成。《永乐大典》重录工作完成,重录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副本贮藏在皇史宬,至清雍正年间移至翰林院。

监守自盗

年(乾隆三十七年),副本清查是年开四库全书馆时,要从《永乐大典》中裒辑佚书,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已缺多册,合卷。

年(乾隆三十九年),官员夹带盗窃,六册《永乐大典》被《四库全书》修纂官黄寿龄私自带回家中阅读,被人偷去。后由于官府搜缉很紧,《永乐大典》是宫内之物,纸铺都不敢收购,偷盗者无法脱手,又把这六册悄悄放到御河桥边。虽然《永乐大典》失而复得,但黄寿龄受到罚俸三年的处分。从此,四库馆吸取教训,严格限制携书外出。

年(乾隆五十九年),副本流散。清乾隆中期特别是乾隆帝设《四库全书》馆以来,一些官员想利用《永乐大典》钩辑佚文,趁机偷书,副本随之流失,至乾隆五十九年(),副本已流失册。

兵连祸结

年(光绪元年),《永乐大典》流失严重,已不到册是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永乐大典》已不到册。

年(光绪二十年),《永乐大典》只存册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检查,《永乐大典》只存册了。

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攻打英使馆。是年6月23日,义和团攻打英国使馆,双方发生激战,战乱中焚毁了翰林院的敬一亭,存放于此的部分《永乐大典》化为灰烬。

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残本流散世界各地。经过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浩劫,《永乐大典》的残存本被分割散裂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有的甚至出现在旧书店或拍卖行里,成为象征东方文化的陈列品或高价待沽的商品。

残章犹存

年(宣统元年),拨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是年9月9日,京师图书馆成立。学部奏请将翰林院残存的《永乐大典》64册拨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年(民国三年),董康携带17册《永乐大典》东渡日本贩卖。藏书家董康,携带17册《永乐大典》东渡日本贩卖,10册转让给书商田中庆太郎,7册由董康直接出售日本公私藏家。

年(民国三十二年),满铁图书馆购入49册《永乐大典》。是年春天,日本东洋文库得悉嘉业堂藏书楼的49册《永乐大典》要出售,他们资金有限,难以买下,便联合财力充裕的大连“满铁”图书馆的松冈洋右购买。因此,这一大批《永乐大典》得以入藏大连图书馆。

年美国从燕京大学图书馆取走一册《永乐大典》,北平解放前夕,美国通过其在燕京大学的代理人,从该校图书馆取走该馆仅藏的1册《永乐大典》。

合浦珠还

年鲁迅助力《永乐大典》移送京师图书馆。年8月5日,清学部奏请将翰林院遗存的64册《永乐大典》移送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由于这批《永乐大典》被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搬至其家秘藏,手续未能马上办理。中华民国成立后,鲁迅(—)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事务,他多次向陆润庠索要,这批《永乐大典》最终于年7月16日入藏京师图书馆(其中,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暂存教育部图书室展览,之后,这4册也被送归京师图书馆)。

年—年民国时期回归。叶恭绰从伦敦买回《永乐大典》戏字韵1册;购自文禄堂3册,购自丰记书局4册;大连图书馆捐赠2册;翰林院劫余因故存放在教育部图书室的4册存放入馆;经法国使馆从巴黎代购4册;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新馆落成,美国英格利夫妇捐赠1册;购自琉璃厂崇文斋2册;购自李劲庵处1册;购自张卿五处1册;王重民自英国购入1册;自天津徐世章处购入10册;傅增湘长子傅忠谟转让1册;上海办事处采进1册,运回北平。

年—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回归。顾子刚捐献3册;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移赠11册;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捐赠21册;周叔弢捐赠1册;赵元方捐赠1册;北京富晋书社捐赠1册;张季芗捐赠1册;郑光权捐赠1册,由广东文化局送交文化部;苏联中央列宁图书馆移赠、外交部转交52册;陈李霭如捐赠1册;购自陈清华处4册;捐赠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移赠3册;苏联海参崴远东大学移赠,经中国科学院归还1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赠送4册;赵万里捐赠2册。

年山东掖县发现1册2卷,为“门”字韵。在山东掖县发现1册2卷,为“门”字韵,其中卷三五一八载《梓人遗制》,记古代门式,有素版门、转道门、版门等,并记其门式图样、用材、尺寸及制作方法,此卷第四页至十六页详记“神佛堂殿、宝贵之家厅馆”的格子门的图案,有“串胜嵌亚口”“斜水文万字”“艾叶龟背”“双毬聚元星”等三十四种。

年“湖”字册再聚首。年11月,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赴上海核查古籍善本,意外发现加拿大华裔袁女士处有1册《永乐大典》。此后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先后四次进行鉴定,认定其为明嘉靖副本《永乐大典》的零册,为卷—“模”字韵“湖”字册,保存完好,国家图书馆已藏《永乐大典》前、后各1册卷次相连。在原文化部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国家文物局动用国家文物征集经费购得该书,并列为国家文物。年,此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

年最新2册回归。北京时间年7月7日,在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举行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2册罕见的《永乐大典》(卷—,卷—)现身,最终以万欧元(含佣金共为.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万元)被国内私人藏家拍得,引发国内外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