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书院大门 一、写在赏析前面的“赘言” 记得前段时间到了浦北县大朗书院建筑群(含伯玉公祠)考察,并对应了浦北县提供的材料,以及网上各路大神写的相关资料,总感觉所述要点似是而非,总的来说问题有四。 正梁提款其一,大朗书院并不是“廉州知府刘齐浔和合浦知县邓倬堂立志不为时局左右所建”,恰好是紧跟时局的步伐而建。这段历史在大朗书院的对联里得到解读与印证。看过伯玉公祠(堂)的读者不会忘记,祠堂的对联基本上是以褒扬宋姓氏族有功名的名人为主。书院的对联则以年戊戌变法,追随康有为撰《孔子改制考》为内容,将孔子尊为中国最早改革变法先驱的人物为主。这段历史正好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变法派与保守派激烈交锋的历史,都反映在对联的文字上。 伯玉公祠正门其二,网络写手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传统乡村教育普遍是由祠堂教育书院教育学堂教育的历史发展方向铺开的,网络往往忽略了这一历史流变过程,正好把中国传统乡村教育文化进程给忽略了。当然相对于正规的祠堂教育外,还有私塾教育。伯玉公祠(堂)教育相对于私塾教育来说,有几分氏族公立学校的意思,因为同姓成绩又好的学子,在那读书是不用交钱的,甚至有奖学金,有些祠堂经济富裕的话,对所有的学子都是免费的。 伯玉公祠内庭景象其三,网络写手忽略了年这一年是书院与学堂反复改名的特殊年份,这一年份正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年光绪帝此时此刻,正下诏废书院改学堂,年慈禧发动政变后又改学堂为书院。从时间节点来看,大朗书院最后的命名是遵从慈禧的旨意更改的,但刻在石柱的对联太多,耗资过大,改不了。网络写手不知就里,又把大朗书院经历过的这段风云诡谲历史给完全脱钩或忽略了。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关心浦北历史人们的看法,已经到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时候了。 伯玉公祠中厅前廊木构架及装饰伯玉公中厅厢房伯玉公像其四,对大朗书院建筑群的历史内涵研究不透,或者方向带偏了,不利于其文物价值的提升,文物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家对文物的重视程度,是由自身的级别高低确定的,文物的级别越高国家重视的程度越大,投入的保护与利用的经费越足,这是不争的事实。故真实地研究、理解与描述大朗书院建筑群的真实历史内涵与意义,刻不容缓。 二、解读大朗书院建筑群的建造时间及历史背景 大朗书院,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中殿正厅大梁阳刻有“特授廉州知府赐进士出身刘齐浔合浦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邓倬堂暨乡团绅庶仝建”。后殿讲堂顶梁阳刻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巳亥发壬申祭酉特建造学子向午廉壬丙分金大吉”等字样,光绪二十五年既年。大朗书院建造应历时两年左右,不算更早的筹划时间。 大朗书院前庭花园大朗书院西苑后侧花园年里其中的一百天,正是大清帝国祈求通过变法改变“制不如人”国运的自上而下运动全过程的体现。 之前的浦北县地域属广东省廉州合浦县管辖,年后,当时康有为起初正在广东广州与后来的广西桂林设坛讲授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的思想基本内核就是,既要保护皇权,又要实行制度改革,这一想法在当时的皇族及士大夫阶层里,十分吃香,康有为这时期也屡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可以明确的说,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是首先在两广地区深入人心的,这在对联里体现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抨击守旧僵化的传统儒学思想相互吻合。当时的廉州知府刘齐浔、合浦县知县邓倬堂暨乡团绅庶,在年又承受着甲午战争失败的打击,彻底粉碎了“技不如人”,要“以夷制夷”的想法与实践,对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新儒学思想,以改变“技不如人”为“制不如人”的认识有更深有体会。 年起,维新变法已经成为上至光绪帝下至有识之士组成的官僚体系的普遍共识。 伯玉公祠堆放的古代建筑石构件维修中的伯玉公祠起初,以宋姓氏族教育为主的伯玉公祠于年落成,但就宋氏氏族来说,占地面积.7平方米,比大朗书院建筑面积仅少将两百平方米,其讲授地方应该是够大的了。 这时候,当时管辖今浦北地域的官僚体系及乡绅打算在教育上奋起直追,就达成共识并开始布局,翻修辖地内书院与新建书院,但实际上正好在“戊戌变法”时期建的书院,乃至其思想内容完全以康有为新儒学思想来体现建筑特色的、至今保持完好的、就好比凤毛麟角一般,浦北大朗书院的建设正好在这一历史时段,承接这段历史瞬间的诡谲与光荣。从大门照片可以看出,对联是有捆边装饰的,而大朗书院匾额已经没了捆边装饰,可以看出年这一年风云诡谲的一点端倪。 由于内容较多,往后打算分期说完,内容拟定目录如下: 三、伯玉公祠对联的真实内涵赏读 四、大朗书院对联的真实内涵赏读 五、大朗书院的建筑风格 六、真正理解大朗书院建筑群文物内涵,可以助力浦北文化底蕴的提升与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