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第一集开幕说的是为太后祝寿的事。和珅为了讨太后欢心,特意准备了一份珍贵的寿礼,用颗合浦珍珠相串而成的“寿”字镶在框中,太后看完惊喜地说这么大的珍珠,她还是第一次看到,皇帝更是肯定地赞扬,这么大的珍珠普通的大户能有几颗已经不易,和珅能一口气搞到这么多,足见孝心啊。这一幕想反映的应该是和珅财力雄厚,对太后和皇帝出手十分阔绰,这或许也是他几十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从另一个侧面可知,当时合浦珍珠质量之优深受达官贵人乃至皇亲国戚的喜爱。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实际上,和珅所说的合浦和雷州是有地缘政治上的联系。西汉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设立合浦郡,雷州为徐闻县合浦郡治,隶属交趾刺史部。唐贞观八年(年),合浦郡称为廉州,东合州改为雷州。明代朱元璋将廉州划归广东,从此雷州、廉州并称,清即沿袭明制。明万历《雷州府志》云“海产珠方内唯雷、廉为然”,康熙年间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南珠自雷、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的说法。由此可知,雷州珍珠和合浦珍珠应该是齐名于天下。自古流传有“东珠未及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东、西珠分别产于日本、意大利,而南珠则是指汉代从今天的雷州至合浦濒临北部湾一带的广大地区。合浦古郡地处海边,多产珍珠,官吏强逼珠民下海采珠进献皇帝。因为长期滥采酷捕的结果,使得:“珍珠贝都怕了”,纷纷迁到交趾郡那边海区去了(即现在的越南)。东汉时期,孟尝调任合浦太守之后,大力改革了以往的弊病,珍珠贝很快又从交趾一带海区,回到合浦沿海(北部湾雷州海域),故有“合浦珠还”之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珍珠一直被人们当成财富的象征。千百年来,它的光辉闪烁在帝王的皇冠、贵妇的装饰、佛像的宝座上。与此同时,这些精美的珍珠曾经大多是染有采珠人的血泪。“海边老翁怨狂子,抱珠哭向无底水”,“海底深深珠难拿,索珠害人多少命。一粒珍珠万滴泪,皇帝珠城泪铸成”。这些诗句描写了采珠人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悲惨命运的情景。采珠是个高危作业,过程也是险象环生,无数人因此葬身大海,死不见尸。再加上珠民还要遭受贪官酷吏的欺压以及奸商的欺诈,珠民因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加上威逼利诱往往以很低的价格卖掉,而珍珠经商家再三转手,价值则会倍增。珍珠虽贵,可受益最少的反而是用生命代价去采剖的珠民。正由于珍珠获利丰厚,引起了当朝者的注意,并把高雷沿海的珠池收归官府所有,设立专门的官员管辖,比如明代就设“守珠太监”,负责奉诏采珠。在奉诏采珠过程中,珠民受到官吏压迫,奸商敲诈,海盗滋扰,生命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不时会揭竿而起,反对暴政,不过这些反抗常常被讨平。朝廷派遣内官军队严格监管采珠,甚至直接派兵直接介入采珠开始于南汉后主刘鋹。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珠民采珠时,将石头系在珠民的脚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无数。此后,历朝历代诏令采珠,就成了“规定动作”。据《雷州府志》记载,在明朝,从永乐到万历近二百年间,诏采雷州珍珠达七次之多,原来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一采,到明末已经是“三年二采”,密度之大,频率之高,为历代罕见,最终造成无珠可采的局面。到了道光末年,内忧外患愈发沉重,朝廷才不得不停止对南珠诏采。解放后,雷州地区开始人工养殖珍珠贝,后来很多没北部湾地区的家庭都加入这行,特别是雷州的流沙村更是每年加工的马氏珠母贝珍珠占全国九成,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中国珍珠第一村”。因为流沙湾发展珍珠产业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技术的基础更有地理的优势,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日光充足,气候温暖,从珍珠的生态学上说,是非常适宜的养殖生产基地。据上个世纪末的统计,流沙湾沿岸有珍珠贝苗孵化场30多个,年可孵化贝苗90亿只;有珍珠加工厂多家。还有一批珍珠氨基酸厂、珍珠和加工厂、珍珠工艺品厂、珍珠层粉厂等。不过现在流沙村的珍珠产业已经衰败,原因有多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人们的无限度开发,以及不科学的管理水平,从而造成了水源海滩等环境污染,人工养殖珍珠贝的条件渐渐散失,最终导致“中国珍珠第一村”的光环黯然失色。我们知道,珍珠只牡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不仅有药理上的作用,更是为人们赋予了健康、纯洁、富有、幸福等内涵,它的价值也随之被抬高几十倍上至百倍。然而,正时因为珍珠成为各种美好的象征定格在人们的价值判断中,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并造成了采珠历史上无数的悲剧。忆往昔,多少珠民因为珍珠妻离子散或命归黄泉,多少达官贵人为了珍珠勾心斗角或丧尽天良。如今,这一切已烟消云散,但留下的记忆却是悲喜交加。即使珠民这样的悲剧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可草菅人命的事从未远去。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