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的简称是“邕”,而邕宁里面有个“邕”,两者的距离不远,都位于邕江边,两者是隶属关系。那么你知道南宁和邕宁的关系吗?别说外来人,就算是本地人也有很多人傻傻分不清。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得好好捋一捋。 邕宁县建于东晋太兴元年(公元年),称晋兴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年)改称宣化县,沿用到清末民初。民国三年(公元年)改置邕宁县至今。至解放前,县治均在南宁。历代设置的郡、道、路、府、州,治所均在邕宁辖地南宁。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南宁市府(现南宁市)成立后,邕宁县府(现邕宁区)由南宁迁住蒲庙。 南宁简称“邕”,自公元年(贞观6年),唐太宗改南晋州为邕州都督府起。《读史方舆纪要》说: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流经其下。”南宁故址,有邕江(郁江)环流于西、南两侧,东侧有邕溪水(茅桥江),山环水抱,因而得名。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壮族祖先就在邕江两岸劳动生息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居住的地方被称为西瓯、骆越,疆域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邕宁属桂林郡地。 汉代,邕宁县东、西、北部属郁林郡之领方县,南部属合浦郡之临浦县地。 三国时代,邕宁县东、西、北部属郁林郡之临浦县地,南部属合浦郡之合浦县地。 西晋时期,邕宁县分属郁林郡领方县地及合浦郡合浦县地。 东晋太兴元年晋元帝从郁林郡分出而设晋兴郡及晋兴县,邕宁县开始正式建制。当时晋兴县的疆域为今邕宁县的东、西、北部地方,今邕宁县南部属合浦郡合浦县。从汉代至南北朝,疆域没有多大变化。 隋朝,今东、北、西部地方属郁林郡宣化县,南部属宁越郡南宾县(今灵山县地)和宁越郡安京县(今钦州县地)。唐代以来,曾在今邕宁县境内先后设有五县:宣化县(县治南宁)武缘县(县治今邕宁县伶俐公社伶俐圩)、横山县(县治今邕宁县五塘公社五塘圩)、封陵县(县治今五塘公社七塘大队张村),如和县(县治今邕宁县苏圩公社苏圩街);三镇:左江镇(今南宁市郊江西公社杨美圩)、右江镇(今南宁市郊那龙公社那龙圩)、都棱镇(今邕宁县蒲庙镇)。 自宋治平四年至明嘉靖十一年,武缘、封陵、如和、思龙诸县先后并入宣化。宣化县拥有今邕宁、隆安、扶南等县地。明隆庆六年至民国,今邕宁县疆域已基本确定。年3月,靠近南宁市的十六个自然村划给市辖。即亭子街、平南一、二村(白沙、水塘)、新兴村(竹排冲、沙牛岭)、三兴村(滕屋、蔡屋、那坝)、津头村、麻村(大麻、小麻)、朗边村、长堽村、凌铁村、茅桥农场、东南村(葛麻岭)、永和村(中尧)、中兴村(下尧)、新屋、淡村、平西村(江西岸)。年12月,原广东省灵山县属那楼区的那楼、新江、那路、光华、百济、那礼、华灵、均安等乡划归邕宁县。同月,将邕宁县三官区的大塘、南晓拨入钦县(年,大塘、南晓又划归邕宁,其中南晓的南忠、南间,那悟三乡仍留属钦州县辖。)年元月,原永淳县(今横县)属南阳、中和两区划归邕宁。年,心圩区十三个小乡、老口区石埠乡、吴圩区高仁多、高岭以北的六个自然村划给南宁市。年12月,江西的坛洛、那龙三个公社划给南宁市辖。年12月25日,邕宁全县划归南宁市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