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钊 黄美琪 今北海市全境古为“百越地”,秦汉以来,不同地区的移民迁居于此,语言多样。明英宗天顺五年(年)官修的《大明一统志》记载:“(廉州府)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居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唯耕垦为活;四曰疍户,舟居穴处,亦能汉音,以采海为生。”现在本地人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属于粤方言的廉州话、白话、百姓话、疍家话,属于客家方言的[亻][厓]话,属于闽方言的军话、黎话。 廉州话 史籍可见的廉州话最早记载出自乾隆《廉州府志》,称为“廉语”。说廉州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廉州、党江、沙岗、西场、乌家、星岛湖、石湾、石康、常乐、福成等镇,营盘、南康、闸口、白沙等镇的少部分地区也有居民说廉州话。其中,石湾、石康、常乐等镇的居民自称使用“麻佬话”,营盘镇的廉州话又名“瓦话”。 白话 前身为清末广府商人到廉州府经商时带来的广州话,而后词汇受到廉州话等方言影响,自成一体。白话流行于北海市城区以及南康、营盘、福成、山口等镇。其中,南康镇的白话又名“客话”。 百姓话,又名海边话 百姓话得名于说这种方言的居民将农民称为“百姓”,海边话得名于说这种方言的居民多居住在海边。说百姓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沙田镇的对达、山寮、淡水以及山口镇的英罗等村。 疍家话 是“水上居民”所说的方言,说疍家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外沙社区和侨港镇,外沙社区的“水上居民”是清代迁居北海的,侨港镇的“水上居民”主要是年越南“排华事件”的难民。 亻厓话,又名新民话 亻厓话得名于客家话的第一人称单数读音,亻厓是俗字,本字就是“我”,这是语音的历史演变。新民话得名于客家人迁入廉州府的时间较晚,相对原先的汉族居民来说是“新民”。说亻厓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闸口、公馆、白沙、曲樟、涠洲5个乡镇和常乐、山口等镇的少部分地区。 军话 得名于明代卫所军户。明王朝实行卫所制度,卫所单独立籍,独立于民户之外,世代为军,不得改籍,一人为军,全家随迁。说军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山口镇的永安、山东、山西、山南、丹兜以及白沙镇的沙尾、营盘镇的青山头等村。合浦军话以永安军话为代表,永安曾为明代永安守御千户所驻地。 黎话 与少数民族语言黎语名近实异,是闽方言的一种,万历《雷州府志》称为“东语”,湛江市官方定名“雷州话”,民间一般称为“黎话”或“雷话”。清光绪二十年(年)以前,涠洲岛和斜阳岛长期归雷州府管辖,遂溪、海康两县的移民带来黎话。说黎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斜阳岛、涠洲岛,福成镇、山口镇的少部分地区也有居民说黎话。 欢迎在本文底部留言内容来源:北海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合浦印象:合浦夜景合浦老街 体育场 文昌塔 中山公园 石康 石康中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