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国际上公认中国出产的南海珍珠的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合浦珍珠,世称南珠。古越时期合浦地区所产的珍珠,早在商代被指定为贡品,在此后几千年的岁月轮回中,不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对南珠情有独钟,千秋百代经久不衰。 南珠的历史本源 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国际上公认中国出产的南海珍珠的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合浦珍珠,世称南珠。古越时期合浦地区所产的珍珠,早在商代被指定为贡品,在此后几千年的岁月轮回中,不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对南珠情有独钟,千秋百代经久不衰。南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流,寄托着深远而又强烈的期待,积淀着深厚而又精彩的文化底蕴,因此成为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一、史籍记述 公元前十六世纪(多年前),商朝建立。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命大臣伊尹发布四方令,向诸侯征集各地贡品,其中要求“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提及的损子、产里,就是包括合浦地区在内的古越族群住地,时被列为向商王朝纳贡的属国辖地,“请令以珠玑为献”,就是被指定向商汤进贡本地特产的珍珠。 由此可知,早在商汤时期,作为损子、产里属地合浦所产的珠玑(珍珠,古时称圆形的珍珠为珠,不圆者为玑)就被征集为贡品。 二、称呼起源 合浦珍珠有南珠之称,起于何时,未有具体的时间点。但就目前掌握典籍史料来看,南珠的文化内涵与合浦相融,最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见诸史籍。如《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所收录的《南珠亭记》一文中,就记述有韩愈曾梦到一庙中,见有一僧人以“南珠”二字相赠,韩愈甚觉奇怪。后来被贬潮州,闲来到书院旁的寺庙时,果见有南珠亭故址,韩愈才想起了梦中僧人所赠的“南珠”二字,后人于是为之重建南珠亭,以记“昔孟尝为合浦太守,洁其身而去珠复还”的故事。 明代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则提出了:“西珠出西洋,北珠出肃慎,东珠豆青白者出东海,南珠则今洛浦涠川蚌珠也”的说法。其中的“洛浦”即今合浦;“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即是现代满族的祖先。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与方以智同时代的屈大均在实地考察了合浦古珠池和廉州珠市之后,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明确提出了“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的论述,由此为后世广泛引用。 三、基因条件 合浦南珠的品质之所以能够冠绝天下,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来自自身的基因条件,孕育南珠的母体——合浦马氏珠母贝,又称廉州珠母贝。合浦马氏珠母贝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省沿海,因其主要是以合浦海岸线滩涂为生存繁殖地,故以“合浦珠马氏母贝”或“廉州珠母贝”称之。 合浦马氏珠母的体型特征肥大,生长腺发达,贝壳厚实,不但有利于体内珠核的生长,还能够有效地抗击外部病虫害的侵蚀,以及气候变化造成的伤害。 合浦马氏珠母还有重要的医药价值,科学家们对合浦马氏珠母贝全脏器的糖胺聚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抗肿瘤试验结果显示: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同时抗凝血实验显示,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 由于合浦马氏珠母贝有着如此奇妙的功效特征,才能孵育出举世闻名的合浦南珠。但长期以来缺乏保护,野生合浦马氏珠母贝苗日趋减少,几乎绝迹,成了极为珍稀的生物种源之一,而合浦的海岸线滩涂也就成为合浦马氏珠母贝生存繁殖的唯一“部落”。 年12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合浦马氏珠母贝列为受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明确规定:不得进集贸市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捕猎、走私、倒卖。如发现有违反者,按《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开发合浦珠母贝,国家又把合浦珠母贝的科研保护列入“”计划。因此,保护合浦马氏珠母贝及其生态繁殖地,是发展南珠产业诸要素中的重中之重。 四、生态环境 由于合浦马氏珠母贝特殊的贝体基因,因此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严,包括水温、盐度、海浪波动、海水洁净、海潮压力、食饵养料等方面的均衡。而合浦的海岸线滩涂及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生态系统,正是具备了适应合浦马氏珠母贝生存繁育的要求,那就是孕育合浦马氏珠母贝的古珠池和被称作海岸生态三大重要保护物种,有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场。 正因为拥有了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这三大海洋典型近岸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保护海岸的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聚集在一起,成就了古珠池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孕育了举世无双的南珠。 五、繁育区域 古代合浦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取决珠池的规模和环境,合浦珠池的分布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特产圈,这也是合浦南珠产业发展的基础。 合浦众多古珠池的形成,以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发源于北流的南流江,是广西最大的独立入海的江河,南北穿过合浦全境入海的河流长达一百公里,由此在合浦形成了广西第二大的平原,面积万亩的南流江冲积平原的同时,也在海岸边形成了六大入海口,南流江入海的江流不但带来了上游丰富的微生物,在江流与海潮的长期冲击的作用下,又在合浦近海滩涂形成了众多巨大的“锅底湖”,海潮退时,“锅底湖”内还保持有二米左右的海水,南流江带来的上游丰富的微生物沉淀在这些“锅底”内,成为海洋生物,特别是合浦马氏珠母贝理想的栖息繁殖地,珠池由此形成。 在合浦珍珠产育的历史上,古珠池计有:望断、平江、杨梅、白龙、青婴、乌泥、白沙、乐民、海猪沙、独揽沙、永安、对达、竹林、手巾、平山等十五个珠池。其中除了“乐民”珠池在广东廉江(古属合浦)外,其它都是在今北海合浦境内的海域。这十五个古珠池分布的海域之间,最远的直径距离长约一百八十里,宽约60里,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珍珠生态物产圈。在这个珍珠物产圈区域内,又形成了珠市和珍珠生产、加工产业带。合浦珠市由此成为古代著名的“岭南四市”(广州花市、东莞香市、合浦珠市、罗浮药市)之一。 正因为有了如些广阔的珍珠生态物产圈,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并以其巨大的市场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珠池区域内外的货殖流通,成为朝廷贡品的主要供应地和拓展海上对外贸易的主打商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的研究探究中,有“一江通中原,一珠聚商贸,一港连四海,‘三汉’证史迹”之说,其中的“江”就是南流江,“珠”则是合浦南珠。 六、传承发展 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致函合浦县人民政府,对合浦珍珠资源进行了调查。由此拉响了人工南珠海水养殖试验的前奏。 年10月,合浦药材公司向合浦专署水产局呈上《关于合浦珍珠生产意见》的报告,提出恢复合浦珍珠生产。 年9月,合浦地委组织合浦珍珠调查组,对合浦珍珠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研究,在营盘的白龙、杨梅池一带进行试采工作,共采到多个珍珠贝,其中最多的一个珠贝有小珠70多颗。 合浦南珠养殖业由年10月人工培育南珠试验获得成功,诞生了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养殖珍珠,至年的发展高峰期,南珠放养面积公顷,产量公斤。至5年,放养面积公顷,产量公斤。 自从8年起,乌泥珠池养殖场每年都有万以上的纯种马氏珠母贝的贝苗入海。年11月首批向北部湾海域放流马氏珠母贝原种贝苗万只。为合浦马氏珠母贝的提纯复壮及大面积繁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据说价值万的“南珠王” 来源:北海宣传 合浦旅游综合编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汉郡合浦海丝明珠 合浦历史文化景点:合浦东坡亭景区、古海角亭景区、汉闾文化园、曲木土围城、永安大士阁、槐园、四方岭汉墓保护区公园、陈铭枢故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