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两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入驻,宣告对越州故城遗址的首次正式发掘拉开了序幕。据悉,这也是钦州地区历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行为,将直接影响越州故城遗址今后的保护规划编制,更有可能促成钦州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诞生。 (网友提供) 揭秘越州故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委,其地处浦北、合浦、博白三县交汇之处,距浦北县城约60公里。 群山掩映,农户错落,鸡犬相闻。千年前,这里是南朝时期越州州治所在地,曾有一座城池傲视四邻,雄踞于此,盛极一时。 越州故城卫星图(资料) 越州故城位置示意图 越州故城又名青牛城,城址始于南朝宋,废于隋,前后延续约年,到南齐末发展为二十郡,五十五县,其辖地东至茂名,南至雷州半岛,西至北仑河畔,北至容县一带,成为与交、广并列的大州,在南朝时期政治版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时期越州管辖范围示意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 本次考古,主要包括考古调查、遗址测绘和考古发掘三部分内容。 沉寂的古城,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网友提供) 被称作“南北朝时期广西地区最大的城址” 年度发掘区域及周边环境(从南向北拍摄) 越州故城身处南流江畔的丘陵之上,由内、外城构成,占地面积约24.7万平方米,是广西保存状况较好的南朝城址,更是目前广西地区已知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城址。 年度发掘探方航拍图 从航拍图仍能隐约窥见当年城池的辉煌:整座城址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地势北高南低,南面有河道直通南流江。其中外城平面近半椭圆形,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南部城墙相对较直,北面弧折,城墙外围有城壕环绕,西城墙每隔百米依稀有凸出的马面。城址规模较大,外城墙周长米,内城位于城址西部,平面呈长方形。 外城东城墙及马面踏查(从南向北摄影) 疑似古河道 内城地势较高,可观测全局,有墙与外城相隔,其北面又有壕沟险阻。城内有城,城外有沟,选址理念凸显,防卫意图强烈,布局清晰,城址虽历经风雨,但基本结构仍相对清晰,其规模和结构布局在岭南地区均较为罕见。 外城南城墙断面调查(从西向东摄影) 考古出土的瓦片堆积 来自中山大学的韦伟燕博士是这次考古的现场领队,据她分析,这样的筑城模式,应该与当时抵御周边土著聚落进犯的需要有关。 此次考古的现场领队韦伟燕博士 对越州故城的研究,显然有助于探究南朝在南疆地区的管理模式以及南朝时期州治类城堡的形制特征,对于研究岭南地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考古测量 考古现场 历史给今人留下的谜面 外城南城壕勘探(从东南向西北摄影) 清除外城南城墙野生植被(从西向东摄影) 韦博士与她的团队已奋战近三个月,这些日子,考古队逢山开山,拔草垦荒,她被当地村民戏称为“工地大队长”。 工作中的考古人员 考古发掘现场 在对内城西城墙、内城西城壕、外城西城墙、外城西城壕进行解剖后,目前考古队实际发掘的面积已经达到平方米,发掘深度平均1米左右。房址、灰坑、壕沟等遗迹现象逐渐显露,各种遗物也陆续出土。 勘探标记 考古现场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包括大量陶质建筑构件,以及陶器、瓷器、铁器、青铜器等。陶质建筑构件主要包括筒瓦、板瓦、瓦当和砖,残片居多,完整的较少。 出土的陶罐口沿残片 出土的陶罐口沿残片 瓦当根据纹饰差异可划分为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三种。陶器以硬陶为主,少数表面有陶衣,器型有罐、碗、钵、盏、环等,以素面为主,少量装饰水波纹。 出土的人面纹瓦当 出土的兽面纹瓦当 出土的水波纹陶片 瓷器以青黄釉为主,器型主要为罐、碗,表面偶见莲花纹。陶瓷器破碎比较厉害,估计散片大约有片。出土铁器数量共39件,锈蚀非常严重,除个别可辨认出为刀、凿之外,余皆不可辨认。铜器则只有1件铜片。 出土的铁器 韦博士说,有些瓦当上的纹饰,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比较少见,它是否代表着什么特别含义?围绕遗址的其他疑团,如城址的兴废历程,城民何时开始迁徙等等,在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之后,都将进一步被探究。 遗址保护:与时间赛跑 考古现场还没来得及发掘的区域,植被虽已被清理,但树桩密布,可见砍伐和焚烧的痕迹。 考古发掘区域未来得及清理的树桩 在探方里,工人们正用刀斧和铲子,费力地试图将几个顽固的大树桩清理干净。 树桩底下盘根错杂,很难清理 由于此前未经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系统的考古研究,越州故城相关考古资料较少。年,为配合越州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越州故城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考古绘图 遗址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 对外城进行勘探的过程中,城壕在一处突然断开,韦伟燕博士结合城墙布局推测:这儿很可能就是城门所在!然而,当她看到之前挖掘机钩挖过的深深印迹,她心头一凉:这样一铲下去,什么建筑都荡然无存了! 挖掘机钩挖出的小路 “越州故城北门”碑,烫金大字,色泽犹新;“越州故城北门”的实体,却有可能已经永远化作了尘埃。 “越州故城北门”碑 原址上,一条小路取代了越州故城北门 保护的速度追不上破坏的速度,这让人最为痛心。加快行动,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下来。 越州故城的现状,也正说明了此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意义深远且重大。 越州故城的未来: 要“争朝夕”也要“细水长流” 考古发掘现场警示标牌 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将近尾声,预计在今年12月底结束。说起越州故城的未来,韦伟燕博士这样告诉记者:为了配合城址保护规划编制、城址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拟计划对现发掘出土的建筑遗迹原地保护。 越州故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平面图 据了解,地方政府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组织专题会议,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越州故城遗址。多方谈论之后,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方向,不过具体如何规划和实施,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仔细推敲。 期待古城重焕光彩 越州故城的考古发掘过程,对钦州人来说,也是寻根的过程。让历史重现天日,更为我们的精神奠基:原来在千年之前,这片土地上已然建立起了强盛的文明,拥有宏伟的城池;原来这么久以来,我们身怀宝藏,而不自知。我们的祖先——开疆拓土,往来贸易,意气风发!既有“守土”的实力,又有“向外”的勇气。今日的我们,感怀敬佩。 越州故城遗址的保护之路,是“长且艰”的道路。历史能否在今时今日有所回响?期待古城重焕光彩的那天。 (融媒体记者丰韵摄影报道) 来源:钦州此刻 原创推荐 ●浦北菜!谁的菜? ●浦北有靓货!乾隆当年给了她个名! ●你多久没吃过了?浦北这人间美食! ●还没错过!浦北至美秋色在这里! ●龙门有宝贝!它能卖到2万多元一斤! ●MV《浦北后生仔》上线! ●聆听!原创散文MV《遥望故乡,稻香浦北》 ●谁没这点回忆!当满山稔花盛开.... ●终于找到了!浦北这古宅有故事! ●“走马观村”!莲塘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