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781312.html 为响应“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之际,“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于5月17日在上海科技馆开幕,向公众展现中国陶瓷科技发展成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江西省景德镇市副市长熊皓、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祝伟敏、上海市科委副巡视员刘勤等出席开幕式。 作为年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展览遴选了50余件自唐代至民国时期反映青花瓷技术、文化、艺术特征的代表文物,多角度地诠释青花瓷的发展脉络、艺术鉴赏、文化内涵、制瓷工艺、科学鉴定方法等,通过青花瓷制瓷艺人进行现场非遗展示与互动,结合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给观众全方位、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体验。 展览以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为主题,聚焦青花瓷诞生、成长、繁荣与复兴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通过对青花瓷伊斯兰元素、外销足迹与技术传播等亮点的解读,彰显其深远的文化辐射力,再现昔日陶瓷之路的辉煌,反映了当今“一带一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精神的历史渊源。 展览以全景解读为理念,从上海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馆藏中遴选了50余件代表文物:古雅朴拙的唐青花瓷片诉说着青花源起的故事;恢弘大气的元代青花揭示了青花技艺的高峰;玲珑奇秀的明清青花彰显着鼎盛时期的风范;西亚风格的青花瓷器反映着文化交融的强烈印记;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外销青花瓷精品则昭示着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扬州唐罗城遗址出土的白釉蓝黄彩器、白釉蓝彩器、青花瓷器等共计9件展品,清晰地描绘了唐青花由陶至瓷、由釉上彩至釉下彩的诞生与创新之路,开启了青花瓷的幽兰华章。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了青花云龙纹盖罐、青花扁壶、青花海水矾红龙纹碗、青花阿拉伯文盖盒等25件(套)元明时期的文物,反映了该时期青花瓷制作工艺的发展及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其中,元代涩胎青花云龙纹砚盒特殊的呈色现象反映了青花钴料的呈色机理;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试料盘表明该时期陶工不再满足于使用单一青料,开始寻求青花色彩的新突破;而成化时期烧制的斗彩缠枝莲纹把杯发色淡雅,线条清晰不晕散,是当时国产青料——平等青运用的典范之一。 上海博物馆提供了17件(套)明清时期历朝器型纹饰多样,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代表性青花瓷器。从器型上而言,涵盖罐、瓶、尊、碗、盘、笔筒等主流器物,亦有双颈油醋瓶等颇有特色的器型;从装饰主题而言,既有象征皇家气象的龙凤纹,亦有清新淡雅的山水、花鸟、人物主题,还有颇具中西合璧的装饰纹样。其中,明万历年间烧制的青花双龙纹瓶无论是制作工艺、青花呈色、纹饰描绘均堪称万历官窑青花瓷的代表。而清乾隆青花帆船图花口盘则是外销瓷中的精品。该盘既有“连生贵子”的中式纹样,又有“中西结合”的三桅帆船,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真实地反映古代航海和瓷器贸易历史,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借展的“中央”款青花水盂与青花釉里红梅花纹瓶,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央陶瓷试验场及“国瓷组”在探索古陶瓷科技研究、恢复传统制瓷工艺之路上的代表器物。 在展览现场,观众还可以体验增强现实互动展项“青花瓷之路”,探寻青花瓷繁盛的外销之路,或者通过宽6米的魔墙“青花大观”,了解更多不同年代、不同器形的青花瓷的详细信息。 “青花瓷之路”AR互动旨在反映中国青花瓷循着古代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的贸易与交流之路,选取了两条丝绸之路上重要港口、贸易国、沉船和遗址等,利用AR增强现实的互动形式,带领观众一起探寻青花瓷外销的盛况及其背后的故事。该展项在古代丝绸之路地图上共设置了六个热点,分别为合浦港、泉州港、埃及、越南、荷兰和土耳其。观众用自己的手机或馆方提供的设备扫描热点时,会在平面的地图上展现出三维、立体的建筑或是动画效果,亦能获取更为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更为生动、直观地了解该地的背景故事,感受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繁盛。 “青花大观”魔墙展示了来自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的余件青花瓷的照片,可同时供多人查询、展示。魔墙会根据瓷器的年代、器形等不断滚动展示各种青花瓷的图片,并自动推荐最受欢迎的图片。观众可以在全高清触控大屏上随意点击感兴趣的青花瓷照片,图像将变大弹出,显示更多的图文信息,例如名称、详细信息、年代、尺寸、来源等。另外,观众还可以通过手写输入的方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青花瓷,为喜欢的瓷器图片点赞、下载、查阅同类信息等。通过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