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黄镇所在位置。 基本信息 姓名:张黄 得名:因圩镇起源于张黄两姓,故得名张黄。 出生日期:大明景泰年间(~) 出生地点:大明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廉州府石康县高仰巡检司东堂乡(成化七年石康县并入合浦县) 现住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张黄镇(年划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北部新置浦北县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 祖籍:高州府、广州府、惠州府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汀州府、兴化府等(今福建省龙岩市、莆田市等) 民族:汉(客家、广府民系为主),由历史上的福建人、广东人组成。 人口:约10万(年常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约4万人) 语言:客家话(新民话)、钦廉粤语、廉州话 地理:六万大山终点、合浦平原起点,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平阔,属丘陵小平原地带,54公里长的张黄江自北向南在今合浦、浦北交界江口汇入南流江,在廉州湾入海。 圩日:逢农历三、六、九 明朝广东全图。 历史沿革 ——老广东年的合浦张黄 明代 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廉州府合浦县高仰巡检司辖境,大致为东堂乡一图、东堂乡二图、东堂乡三图。 (明代合浦县以下设典史署及永平、高仰、珠场三巡检司,三司分驻廉州、马兰、白龙,全县编户30里。) 明朝广东下四府图。 清代 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廉州府合浦县高仰巡检司辖境,大致为兴忠里上图。高仰巡检司驻张黄,管辖大乡14个(内有小村91个)。 (清袭明制,清代合浦县以下仍设典史署及永平、高仰、珠场三巡检司,永平巡检司仍驻廉州,高仰巡检司由马兰迁驻张黄,珠场巡检司由白龙迁驻南康、北海,全县编户36个大乡。) 道光八年(),合浦县分为16团48局,16团又俗称“上八团、下八团”,上八团的联安团驻张黄,辖张黄、安石、马兰3个局,在张黄老街原有上八团学堂。 廉州府图。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废团改区,区下设局(乡),联安团改为联安区,驻张黄,辖安石、张黄、马栏3个局,先后隶属广东省钦廉军政府合浦县、钦廉绥靖处合浦县、钦廉道合浦县。 民国九年(),张黄局直属广东省合浦县。 民国十五年(),张黄局改为张黄公局,隶属广东省合浦县上八团联安区。 民国十九年(),废区改公局为乡,张黄公局改为张黄乡,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署合浦县。 民国二十二年(),废乡改区,张黄乡改为广东省南区绥靖公署合浦县第三十四区。 民国二十五年(),张黄乡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浦县。 民国二十六年(),张黄乡改张黄镇,隶属广东省合浦县第三区,区署张黄镇,辖张黄镇、安石乡、白石水乡、马兰乡、龙门乡、北塞乡。 民国三十二年(),张黄镇分设张黄东镇、张黄西镇,隶属广东省合浦县第四区,区署张黄东镇,辖张黄东镇、张黄西镇、安石乡、旧州乡、石埇乡、龙门乡、马兰乡、北塞乡、白石水乡。 民国三十五年(),广东省合浦县第四区,区署张黄,增辖常乐乡。 民国三十六年(),张黄东镇、张黄西镇合并为张黄镇,广东省合浦县第四区区署、辖境不变。 民国三十八年(),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区区署、辖境不变。 民国三十八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今浦北县大成镇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同月,张黄人民政府亦宣告成立。 广东省合浦县地图。 广西浦北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合浦县第四区。 年,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钦廉专区合浦县第六区。 年,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合浦县第十四区,12月,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办事处在张黄镇成立,辖合浦县第十四区(张黄)、第十三区(安石)、第十五区(白石水)、第十六区(北通)、第十七区(龙门)、第十八区(小江)、第十九区(福旺)、第二十区(寨圩)、第二十一区(六横)。 (年5月,广东省钦州专区合浦县划入广西省。) 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合浦专区浦北县。 年11月,撤区并乡,浦北县设25个大乡、2个镇,今张黄镇范围为广西省浦北县张黄镇、张黄乡、十字乡。 年7月,浦北县设13个乡、2个镇,今张黄镇范围为广西省浦北县张黄镇、张黄乡。 年12月,撤销浦北县,与北海市并入合浦县,撤销合浦专区,合浦专区所属县市并入湛江专区,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东方红公社(辖张黄镇、张黄乡、白石水乡、大成乡、泉水乡、国营东方农场)。 年,东方红公社改称张黄公社,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张黄公社。 年,合浦县设10个区及1个区级公社(廉州),区下设62个公社,下辖个大队,张黄区辖张黄、江平、白石水、安石、石埇、泉水、大成7个公社,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张黄区张黄公社、江平公社。 年,撤区并社,合浦县设26个公社1个镇(廉州),江平公社并入张黄公社,今张黄镇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张黄公社。 (年6月26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划入广西壮族自治区。) 位于石康镇纪念明代石康县令罗绅的“忠孝祠”(罗公祠)。 张黄大事 ——老广东的尘封往事 明代 洪武二十七年(),廉州府奉旨令民工疏浚廉江(广西称南流江)及张黄江,沿海沿江军民共同防范倭寇。 成化元年()八月,广西大滕峡瑶族起义军劫掠张黄等地,攻陷石康县城,知县罗绅被杀。 嘉靖元年(),大雪,水结冰,草木枯死,张黄贫者多冻死。 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地大震,后日震二、三次或数日一震,持续至十月二十日方止,以往地震从未有如此之久。张黄震感强烈。 康熙九年(),廉州知府徐化民招民垦荒,张黄等地移民大开荒。 广西大藤峡瑶族、八寨僮人反叛,破广东廉州、陷石康、犯灵山,横扫张黄,石康县令罗绅被杀,罗鉴战死。 冯子材的直属上司、天地会首领、清军将领张嘉祥。 清代 乾隆五十年()八月,官府令广种红薯,张黄等地掀起种植红薯的高潮。 道光元年(),木薯种植经高州传入廉州,张黄等地引进木薯种植,再向广西境内传播。 道光二十九年(),天地会首领张家祥入福旺拜天地会,方晚、刘八、李士奎、李士昌、钟阿春、苏三、颜大等分赴张黄等区劫富豪。官军进剿,李士昌被害。 道光三十年()二月初一日,方晚、刘八、钟阿春占领石康,进逼张黄,知府沈棣辉、知县顾骏谕调大廉武生彭辉琳、石康武生陈国纲、陈国谟兄弟和庠生陈玉书等率兵抵抗,方晚、刘八失利撤走。 咸丰元年()一月十一日,方晚、刘八复攻张黄,中清军反间计而自相残杀,清军乘机围捕,方晚在多蕉被杀,刘八复走小江、龙门,余部二千人投奔太平军。 光绪二十三年()春,大旱、竹实如麦。 光绪二十六年(),设廉州邮政局,在张黄设代办所。 光绪三十二年(),合浦县上八团高等小学堂在张黄创办。 抗日名将、陆军二级上将、张黄合浦农校创办人香翰屏先生。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厉行剪辫,凡与民国有抵触的清代制度仪节,全部废除。匪风四起,标统翟西明设内河巡船,上自石埇,中至总江,下至北海,内至张黄,分段巡缉,陆路也派队驻防。 民国二年(),实行团局制,合浦县分设十六个团,俗称为上下八团,上八团中心在张黄,团下设局,局下街为坊,村为乡。 民国十四年()8月,“保神党”起于张黄等地,使无知者都来响应。同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陈铭枢部打败八属军阀邓本殷后,令派两营人驻张黄剿贼匪,多匪众到廉州接受招安。 民国十六年()9月,合浦县长钟喜赓,倒神佛,拨庙产兴学。张黄六罗等地绅民认为庙产是民间所有,煽动群众反抗,钟喜赓派员劝导无效。时刘朱华(陈炯明部师长)、黄三吒等利用“保神党”聚众闹事,集结二千多人进攻廉州城,攻城不克,刘朱华悄然离去。黄三吒却利用“保神党”势力反窜张黄六罗、马兰一带,继续与官军对抗。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六师师长戴戟、合浦民团吴佩瑜率兵进剿,黄三吒等败走。 民国十八年(),鼠疫流行,张黄圩死于此病者多人。 民国十九年()4月,廉州经张黄至灵山公路开工。 民国二十二年(),廉州经张黄至灵山公路旧州至白石水段正式通车,全长41公里,是今张黄镇最早的公路。3月,由常乐经旧州、张黄、白石水至武利的电话正式开通使用。4月,合浦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在张黄建立,首任校长蔡李楠。 民国二十七年()5月,合浦县国民政府后院被日机炸毁,县府迁张黄镇。 民国二十八年(),张黄镇分设张黄东镇、张黄西镇。同年5月,由合浦抗敌后援会和抗日先锋总队等组织联合倡仪,国民革命军一七五师政治部主办的“合浦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在张黄镇合浦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召开,来自全县各抗日救亡团、各中学、圩镇等单位代表多人出席和列席大会,中共合浦中心县委的领导成员张进煊、赵世尧等参加了大会,合浦县县长黄维玉以及国民党合浦县党部、国民革命军驻军的负责人也出席了大会。 民国三十年()4月2至3日,张黄镇禾仓水一带大雨,水黑如墨,此后即发生牛瘟,不少农家役畜遭害,尚未春耕播种者,莫不叹息叫苦。4月25日,合浦县上八团税务稽征处在张黄镇成立。7月5至7日,连日暴雨,张黄镇山洪猛涨,圩市及附近各村庄,全部被浸,街道水深三尺,张黄西镇珠坡、姜屋村10余家房屋全被冲毁,早造水稻、鱼塘等,损失甚巨。 民国三十二年()1月5日,合浦县上八团在张黄镇合浦农校操场举行第一次运动会,参赛单位20多个,比赛项目有篮球、射击、国技等项目,农校队夺得甲乙组篮球冠军。1月11日,《粤南日报》载:“张黄西镇,近来虎患堪虞,伤害人畜,时有所闻。查该镇木赖炕村前四日夜,有一乞丐,突被老虎捕尝。次日该村附近茅岭头,又有老虎追逐牛群,爪伤一牛足部,并在三伯日甬地方捕食黄牛一头。日前于该镇扶良村又捕食黄牛三头,尤其是几罗垌地方老虎伤害牲畜不下二十余头。据乡民发现者,体大如牛,脸庞披须及尺,貌若雄狮。”4月,大旱,张黄米价上涨,谷价每斗突涨至余元,趁圩乡民唉声叹气,圩邻饿殍,死状很惨。5月10日,闽粤赣边区总司令、抗日名将香翰屏通令调查水旱状况,饬人劝谕农人合资购买抽水机灌溉,其从国外买回柴油机一台,支持家乡抗旱。10月,大饥,张黄镇公所奉命办理施粥。同年,在张黄镇设立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公署合浦县后方办事处。 民国三十三年()2月,张黄等地天花流行,蔓延各地,患者数千,死30余人,其中小孩居多、五十老翁患此病者亦有。 民国三十四年2月8日,中共南路抗日游击队攻打张黄西镇公所,缴获长短枪10余支及一批军用物资,烧毁部分敌档案。7月10日,合浦县各机关学校在张黄镇联合举行“七七”纪念暨献金献粮的宣传大会,悼念抗战阵亡将士。同年大旱,竹子开花,民多采摘竹籽米充饥。 民国三十六年(),行政撤区署,缩编乡镇,张黄东西两镇合并为张黄镇。 民国三十七年()4月5日,粤桂边纵四支队第十团奇袭国民政府张黄镇自卫队,毙、伤、俘敌10余人,缴获长短枪10多支,机枪一挺,开仓分粮济贫,散发传单、张贴布告,进行街头宣传。8月1日,粤桂边纵四支队在今浦北县大成镇到耽村召开庆祝建军节大会,会上宣读中央军委和边纵命令,将四支队正式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四队”,统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同时宣布六万山地委决定: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任命朱澜清为县长。同月,张黄人民政府成立。同月,解放军二十四团在张黄风山岭、乌鸦岭一带攻打国民党护航队,击毙护航队队长。 葬有合浦白石水地区革命和武装起义烈士的张黄镇世聪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春夏,连续6个月未下雨,竹子开花,田开裂。同年,医院派医务人员到张黄镇开门诊,设临时病床,开展巡回医疗。 年12月,“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办事处”在张黄镇成立,书记兼主任陈明景、副主任李长龄。 年7月,浦北县及张黄镇归属广东省合浦专区辖。同年,张黄痢疾、水肿病流行,春夏间出现旱灾造成春荒夏灾、断粮人多。 年4月,张黄卫生所改为张黄卫生院。 年5月4日,广东省公安厅展览会图片巡回展在张黄镇展出。10月29日,浦北县撤销11个区,并个小乡为25个大乡、2个镇,2个镇为张黄镇、小江镇。 区梦觉(-)女。广东南海人,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曾被选为广东省贫协主席,第一、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陶铸(-),原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省祁阳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年1月15日,开始兴建合浦水库,张黄等地1万名民工参加。同年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区梦觉(女)到张黄检查工作。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撤销浦北县并入合浦县。 年2月,严重缺粮,水肿病流行,患病者众。 年5月,合浦水库主体工程竣工。春夏间,由于城乡普遍缺粮,水肿病日益增多,上半年全县因水肿病死亡人数共余人,县委第一书记被撤职,被称为“合浦事件”。8月2-4日,大暴雨,山洪爆发,全县损失惨重。8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视察张黄。 年8月11日,台风袭击。 年春夏,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张黄江水断流。8月中旬,台风过后暴雨成灾。 年,广东省考古队到张黄区石埇公社坡子坪仰天窝的南朝越州故城遗址进行试掘考察。8月10日,台风过后暴雨成灾。9月底,张黄有关干部及知识青年往阳江县参加“四清”运动。同年秋,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张黄禾仓水竹场安家落户。 合浦水库 ——老广东的新移民 合浦水库是由小江水库、旺盛江水库、六湖水库组成的,是当时广东省湛江地区四大水库(高州、鹤地、合浦、松寿)工程之一,座落在今浦北县、合浦县、博白县交界处。年10月动工兴建,年4月竣工,由广东省水电厅派出以高志明为首的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和指导施工,湛江地区合浦水库工程总指挥部负责施工。集水面积共平方公里。总库容9.9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6.36亿立方米。 合浦水库集水面积平方公里,总库容10.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库容6.36亿立方米,均质土坝最大坝高40.6米,输水隧洞两座,设计过水能力85立方米每秒,灌区原设计受益面积.7万亩,其中水田50.5万亩、旱地37.6万亩、可垦荒地.6万亩,年“五查四定”核定受益面积97.2万亩,至年已受益79万亩。灌区工程有总干渠一条62公里,干渠12条、公里,支渠条、公里。渠道建筑物座。总工程费万元,淹没耕地4.11万亩,迁移人口2.26万人,年水库已随合浦地区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 年合浦水库兴建后,大批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小江、六湖,被安置到张黄镇、泉水镇、常乐镇、石康镇、廉州镇、福成镇、南康镇等地,成为老广东的新移民。至今,也是合浦水库区与广西博白县交界,最有广东、广西的身份之别,浦北、合浦人称博白人为老广西、广西佬,博白人称浦北、合浦人为老广东、广东佬、老合浦、合浦佬。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些曾经在“荒唐”时代下被迫离开家园的“老广东”,无不怀念水底下的祖宗地。 近些年,由于合浦水库环境优美,又有不少人返迁回去,开辟新家园。 来源:合浦县志、浦北县志及互联网 编辑:老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