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月满黄鹤楼,黄鹤去不返。”这是《北涧禅师诗集》中的诗句,出自首次出京开启全国巡展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永乐大典》盛大巡展首站设在湖北,12月9日惊艳亮相湖北省图书馆。

12月9日,《永乐大典》巡展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辉摄)

展览设置了许多互动区域,可供观众答题或点击阅览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方便没有电脑的古代人检索使用

“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由国家图书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承办,湖北省16家图书馆或博物馆联合协办。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录于嘉靖前后,共册,卷,3亿7千万余字,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内容囊括了我国明朝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原著皇皇一万多册。光是这样的概括,还不足以让大众了解《永乐大典》到底何奇何贵。

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谢贵安教授在省图演讲中介绍,《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方便没有电脑的古代人检索使用,容纳了明初以前各个学科门类的七八千种书。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七八千种书要检索起来非常困难。《永乐大典》把七八千种书的内容找出来,按照类别编撰,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类书也有不同的编撰方法,有的是按照天地人山川,《永乐大典》则是按照韵书的韵目来编的,《永乐大典》的功能就像是一部超级大的词典。

人们常常会把《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放在一起作比较,其实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永乐大典》是把原来七八千种古籍的内容打散重新编撰的,所以,《永乐大典》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而四库全书是丛书,按照同一个主题,把各种书完整地贴上同一个标签,原书的内容是不动的,比如七八千种书,按照经史子集贴上标签,统一抄写,统一编撰,就变成了丛书。

《永乐大典》正本神秘消失,现存的副本也不及原来的4%

湖北省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本次展览讲解人之一丁岩现场讲解:《永乐大典》的编修动议起于解缙年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表示愿集儒士重新编写一部新类书以便检阅。但是明朝刚建国,事务繁多,修书之事未能启动。年,明太祖又命侍读唐愚士等人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因明太祖驾崩,修纂之事也不了了之。直到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年指示解缙编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第一任主编解缙,是民间风行的天才人物,他组织了人修书,永乐皇帝看后不满意,换了姚广孝担任兼修,姚广孝组织了人修书,累计达到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两万人。永乐五年定稿后,皇帝大为满意,同时赐名《永乐大典》。书编成后,光书写誊录又用了整整一年,永乐六年定稿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抄完之后只保留了一个正本,底本毁掉了,正本藏在南京皇帝的书房——文渊阁。到了明朝嘉靖皇帝时,他非常喜欢《永乐大典》,下令从南京运到北京,并且抄了一个副本。到了清代,正本就找不到了,失踪了。而原来基本完整的《永乐大典》副本,由于宫廷管理不当、战火以及列强的抢夺,也慢慢散佚了,截至目前仅发现有余册、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册,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

《永乐大典》其中两卷曾流落民间,被农家用来剪鞋样

年,北京图书馆收到山东掖县孙洪基的来信,说在堂弟孙洪林家中见到一书,与他在县文化馆学习时从墙壁上所挂日历中看到的《永乐大典》书影相似。北京图书馆派专家王玉良、李致忠等赶往山东鉴定,确认这册书为《永乐大典》的“门”字类,含和两卷。此册曾被孙家用来夹鞋样。几经周折,北京图书馆收藏此册,并进行了精心修复。从此,珍贵古籍得以保存留传。

据说,因为《永乐大典》的纸张太好了,书的天头地脚空白处的纸还被剪做了鞋样,幸而做鞋样的农妇也传袭了祖上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有文字内容的地方没有动,保存完好。

《永乐大典》到底用的什么纸?湖北省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约0.12毫米,俗称为白绵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上百年生产量很大,纸质莹白柔韧,“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南唐文房三宝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