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合浦文史书画长卷

合浦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力量编汇的文史书画长卷——《合浦珠还》,从年开始筹划,历时五年,共组织联络30余位合浦籍书画家和国内名流投入创作,用50余件作品编织而成。书韵画意再现了“珠还合浦”的故事及其丰富的内涵。守正创新,传承薪火,是为“还珠文化传今古,翰墨丹青耀中华”。“珠还合浦”(又名合浦珠还),原是发生在东汉顺帝年间的一个历史事件,阅历一千多年,逐渐演绎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凝练为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珠还合浦”,反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百姓多以采珠为业,赖以为生。官宦豪权贪得无厌,强夺滥采,致使珠去人离,万户萧疏。新任太守孟尝“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清正廉明,未逾一年,“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合浦呈现还珠兴旺景象。神话故事“珠还合浦”,传说夜明珠化身的珍珠公主同情合浦珠民的遭遇,在钦命太监逼采夜明珠的紧急关头忍痛还原真身,化珠别世,解救乡亲于危难之中。钦命太监喜获夜明珠回京复命,行至“梅岭地界”,夜明珠冲破太监“割肉藏珠”的锁禁,从梅岭飞回珠乡。百姓欢呼合浦珠还。“珠还合浦”传承至今,已成为珠乡人民挥之不去的乡愁。究其原因,“珠还合浦”不仅仅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更主要的是它道出了一段历史、一方水土、一方子民的命运和呼声;展现了当年合浦珍珠得失去还的因果由来,及其发展变化和结局;昭示百姓境遇与吏治政举之兴衰所在。合浦文史书画长卷《合浦珠还》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千年古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珠还合浦”之传世价值,发人深省,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和谐家园。可谓是传承南珠文化之魂又一个凝练的载体。故珍珍斯卷,以永其传。撰文:韩鹏初

以下长卷请横版欣赏

点击画面可扩大欣赏

作者简介

珠还合浦廉照汗青

----读合浦珠还书画长卷

珠还合浦,成语也。典出《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记东汉顺帝年间,合浦太守孟尝治郡之史实。夫珠还合浦,有三要素焉:一谓合浦,一谓珍珠,一谓孟尝也。千八百年来,于珠乡百姓中,代代相传。究此典之本,探此典之源,一语以蔽之:廉政善政矣。至晚从唐代起,珠还合浦之要义,毋囿于合浦一隅,而延伸至整个中华大地。孟尝之珠还合浦,为历朝视作吏治之榜样,官员道德之坐标。唐朝德宗七年,进士科举以珠还合浦为题作赋取仕。然历史经多年演绎,于文人笔下,于善政廉政之外,伸延至失物复还,贬后重归,复兴圆梦,甚至与爱情等诸多相关联。或编为神话寓言,或编为戏剧歌舞,或编为故事诗文,衍生出诸多含义来,形成了独特之还珠文化,产生了巨大之人文影响,诸多之演绎,大有枝叶过茂遮蔽本木之势。于是乎,正本探源,坚守珠还合浦之传承精神,是本土文化之一重要任务。今长卷书画《合浦珠还》面世实乃珠乡有识之士的惠世之举矣。夫斯书画长卷,突显珠还合浦之正传。由珠城文化贤士韩鹏初撰文之序,开篇则明义,把后汉书孟尝守合浦之史实和盘托出后,加一断语:“此乃珠还合浦之正传也。”一篇不足字之序,实录了一百零二字之史实,看似不可思议,实有匠心独运之妙,突显了珠还合浦之精神核心:惟善政廉政矣。此为其一也。于序言之后,将国画《后汉书.孟尝传》编排于书画之首,也是用心良苦,心明眼慧之举。此其二也。一轴长卷,集三十多位画家书家之作品。三十多位先生,多居外埠外省也,然一邀即诺,不计酬劳,得以集结成卷。个中缘由,实乃还珠文化符号之魅力使然,心系珠浦乡愁之驱驰矣。此为其三也。孟尝耽乐道德,清行出俗。守土十载,单身谢病,辞官归里,躬耕垄次。珠乡百姓,念其遗爱,感其德行,崇其操守,生将其视为神明,逝后建亭筑祠纪之。祠曰孟尝祠,亭曰海角亭、还珠亭是也。今距东汉顺帝间近两千年,然珠乡百姓怀念孟尝与当日毫无二至,此乃善政廉政对民心之感染,永不因时光之流逝而消失之印证也。鉴古阅今,远观近照,更触发珠乡这方水土之呼唤,点燃这方水土养育之百姓心中之企昐!范毅诸生编辑此书画长卷,坚守之志,赤子之心,昭然可见。毋其朗朗胸怀,昭昭信念,枉谈何易哉!此卷将定格于还珠文化传承之长河中,使珠还合浦正传本义之涛声依旧,澍湃振聋,声响发聩,警钟长鸣!“珠还合浦,廉照汗青”。此卷中之墨宝也。吾以此为题,权作读后之感言矣。撰文:廖元仲版面设计|陈璐值班编辑|蔡琮徽值班总编|何德树合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出品更多新闻资讯,敬请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