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原藏于明朝内府,该画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之间,是一幅属于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 《丝路山水地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全卷共画出了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 本新闻由北京电视台播出,央视网转载跟进: 故宫博物院今日入藏一件珍贵文物——《丝路山水地图》,这件文物是由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斥资1.33亿元购得后,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馆! 掌眼-运筹帷幄掌中,纵观千里之外 大概民国初年,藤井在北京琉璃厂“尚友堂”书肆买到这幅古地图。至此这件明代古图便一直流散海外,一直秘藏在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该馆一直当做清代山水画收藏。年,北京一家国际拍卖公司出巨资购回,后由私人收藏家收购。在外漂泊了70余年的明代国宝终于回到了祖国。 《丝路山水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有力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该图涉及目前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埃及等东亚、中亚、西亚及北非的10个国家和地区。 此图是明代宫中的西域地图,为嘉靖皇帝用图,画师出身吴门画派,现存长度为原图的四分之三。这一发现对丝绸之路考古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丝路山水地图》详尽记录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在明代中晚期的名称,可以由此追溯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走向。 油画酱再说一个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这幅长达30.12米的《丝路山水地图》,看起来就是一幅巨制了。 但是经过和历史上的临摹作品和文字记录后发现,这幅长30米的画作,还仅仅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原图长达40米左右。 从画作本身来看,用笔十分考究,所绘的山川、林木、道路、人物、动物都十分形象,细致到各地的人物都身穿不同的服装,甚至还有一些游牧民族特色的帐篷。 掌眼-运筹帷幄掌中,纵观千里之外 《丝路山水地图》首卷中的嘉峪关 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到,在,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走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技法:主流青绿山水画 打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从嘉峪关到天方的数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图中所有比较重要的城邑都画成中国式的带城门洞的四方城墙,城墙上有垛口,个别城邑画有中国式的城门楼,如哈密城;城中还画有象征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地名,如撒马尔罕城外的著名的天文观测建筑望星楼也画成中式建筑。图上山川秀美,林木葱茏,道路逶迤其间,将一个个都邑连接起来,每个都邑的上方或旁边基本都标有汉文地名。《丝路山水地图》的画面中虽然没有画出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人物、动物形象,以之为母本的明代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和彩绘本《西域土地人物图》,却画了很多的人物、动物形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阿拉伯伊斯兰教长袍装束的人物形象,因为这个广大的地区在15世纪中期已经基本伊斯兰化。画面中的人物或手牵骆驼,或背负行囊,或骑马行走,或席地而坐,面前放着酒壶和酒杯;或在树荫之下乘凉;衣服则有红、白、绿、赭等色,有的地方还画有伊斯兰风格的野地帐篷,有人物出入其中。相关的文字材料则证明当时的中国人对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相当透彻的了解。 《丝路山水地图》的绘画艺术水平十分高超,其绘画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时的青绿山水画法。青绿山水画法从唐代开始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到明代虽然已经是末流余波,却仍然在宫廷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丝路山水地图》主要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绘制,用大青绿画法,着色浓郁,装饰性强。因为使用矿物颜料,虽经历数百年而色泽鲜艳夺目,几乎不减当年。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是一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朝代。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当时的航海奇迹,为我们留下了《郑和航海图》,全面反映了明帝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而这幅规模宏大的《丝路山水地图》,则生动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掌眼-运筹帷幄掌中,纵观千里之外 各位看官,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 (地图较大,请让图片飞一会) -版权声明-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小编经过系统性整理和修改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文中观点代表本号立场。 End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