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摘要北海客家文化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探求北海客家农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查摆北海客家文化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客家美丽乡村建设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客家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以便促进科学规划,引导文明风尚,推进保护开发,壮大特色产业,进而强化北海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对其它文化资源丰富的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客家文化乡村建设促进作用

文化与乡村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是探讨“三农”的重要课题。在美丽乡村建设重大创举的大背景下,从不同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客家文化对开展北海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影响,彰显客家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独特魅力,推进客家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姻”,对于加快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北海客家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历经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后,北海客家人依然传承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处世观念和语言习惯,这些客家文化特质体现在注重仁、信、礼、智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为客家人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加强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强化齐家、睦邻、洁净的集体观念,弘扬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北海客家文化的主要形态。北海客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明、海丝文明、南流江文明、南珠文明等多种文明的演化、汇集而成,在历史上对北海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分四个层面:一是物化层。客家文化物化层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土围楼。北海的客家土围楼保存较完整的约有30座。一座土围楼就是一个家庭或宗支的摇篮,也是一个村场或者四乡八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围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场所,一般是三代、四代同堂。族人相互间和睦相处,崇文重教,自强不息。“有志成龙,无志成虫”“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是客家的励志谚语。比如,北海最大的客家土围城——合浦县白沙镇虎塘村的大城古堡,是乾隆丙子年间陈氏祖先亭午公所建,古堡面积共65亩,民国初期古堡居住人员达一千四百多名,在清朝光绪到宣统年间,陈氏族人诞生了状元一名,邑庠生、监生数十人,举人前六名数人,名噪一时。二是娱乐层。客家文化娱乐层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客家山歌。北海的客家山歌传唱的范围面广、形式多样,在婚嫁场合则唱喜庆歌,在丧葬场合则辅以抛灯等工具进行表演。比如,《公馆木鱼》以爱情为线索,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一心反贪抗恶的故事,这一民间曲艺调子抑扬顿挫,凝炼了客家乡土神韵特色,突显了合浦客家人以农为本、不畏强权的教化元素。目前,《公馆木鱼》已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三是制度层。北海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规范,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深刻影响着客家人的生产生活观念,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客家人延用的“开标”经营方式,就是将宗族共有或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公开竞争的形式来确定拥有者或经营者,以此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种开标决定经营行为和责任的方式,类似承包责任制,有利于激发承包者生产的积极性。又比如,祠堂议事制度是北海客家人议事习俗,传承久远,相当于现行的村民理事会。祠堂议事就是每逢有子弟读书、宗族纷争等必议之事,须由族长及族中长辈主持召集族人代表议事,以确定处理意见。四是信仰层。客家人崇拜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较强,他们认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称为“伯公”(土地神):管土地的是“福德伯公”,管房屋的是“龙神伯公”,管水溪的是“塘头伯公”[1]。事前必问“伯公”,比如“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客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在客观上一定程度遏制了人类的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态保护的具有积极意义。北海客家人也有祖宗先贤崇拜的传统。宗祠是客家人与祖宗先贤精神交流的地方,是客家祖宗先贤崇拜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北海的客家聚居地,每村都有自己的祠堂,这些祠堂里都记载有祖先创造基业的事迹,有些还有先贤报国奉献的英雄故事。这些事迹和故事大多用对联的形式来综合提炼,也有在石碑刻形式来记载。在祠堂拜祭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祭祠,拜祭活动就是抒发北海客家人尊宗敬祖,爱国爱家,崇正守信的情怀的过程。

(二)北海客家文化建设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北海市的客家人口约为6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一[2]。客家文化建设作为北海文化建设重要部分,是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凝聚文化认同,促进“等靠要”问题解决。客家文化认同是客家人家族、家乡认同的基础,是家族、家乡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客家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北海客家人以天下为公、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为人所称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北海市兴建水库时迁移了部分库区农民,这部分农民称为“水库移民”,其中有客家人近6万人,这些客家人广泛地分布在全市的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以曲樟豪沃村为例:豪沃村是全客家的行政村,自清雍正五年(年)分支单门独户建村至年因水浸区移民搬迁时,人口约二千。为了支持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豪沃村的村民被分散安置到了十多个地点。尽管当时安置点的生产、生活环境都很恶劣,但他们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重建家园,开拓新的人文环境。如今豪沃村的人口已达多人,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生人,在当地万人口中大学生比例中是属于较高的。[3]由此可见北海客家人具有较强的大局观念和自力更生能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造福亿万农民的大事好事,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但是,当前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缺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迫切需要挖掘、光大客家文化精髓,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深入人心,推进广大农民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2.有利于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可能有后劲和活力,就不可能实现乡风文明的进步,最终也不可能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北海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农民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文明意识、卫生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比如,如今要在农村召集群众开个会或者商量点什么事情的已经十分困难,村民们都已经习惯于采取冷漠和旁观态度。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客家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客家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3.有利于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山清水秀村美。北海是国家环保部授予的第六批“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和国家海洋局授予的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城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客家人传统的生态伦理逐渐淡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淡化,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扭曲,致使有的客家镇村出现了滥采石材严重破坏生态的现象,被媒体曝光。因此,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强化客家生态伦理文化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有客家特色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现代发展模式,对于推进北海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促进、双丰收具有积极的意义。

4.有利于加快动力转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北海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又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农村劳动力不适应,致使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转移性收入变少的问题;北海实现硬化路“村村通”和大多数村民建成楼房后,农村投资拉动经济效能逐步减弱的问题,等等。这些的问题出现是农村发展阶段性动力减弱的反映,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否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衡,北海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客家文化大市,北海必须重视加强客家文化建设,丰富客家文化产品,壮大客家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形成新时期农村经济增长点。

(三)北海客家文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北海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多项举措促进客家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在年11月以来,北海市以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客属乡亲的感情联络和文化交流,展示了北海客家文化风貌,提升了北海客家人的知名度。年以来,北海市又以开展“美丽北海”乡村建设活动为动力,大力推进农村客家文化建设,促进了客家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进一步丰富客家文化,扩大客家文化影响力。近几年来,农村客家文化建设呈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是在保护和展示客家文化中突出了村民的主体作用。北海市坚持把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作为壮大美丽乡村建设“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来抓,运用宗室祠堂、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切实将客家文化中“崇尚自然、自强不息、注重礼仪、讲究卫生”等精髓发扬光大,促进了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拥有多人的客家彭姓大村——合浦县公馆镇长坡村,充分发挥宗室祠堂作用,建立村民议事会,作为村民民主议事机构,加强村民议事会协商,有效地集聚了村民自治力量,全村先后自筹和集资多万元修建水泥硬底化道路,实施村民饮水工程和公共场所建设。目前,该村率先实现自然村硬底化道路“村村通”,文化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已完善,村民饮上的“放心水”。合浦县廉州镇堂排村委积极开展客家传统文化活动,利用山歌对唱、文艺演出来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好处,鼓励群众参与乡村建设活动;利用“扫穷鬼”日组织村民开展清洁活动,大搞清洁卫生,并逐步实现了“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的要求。

二是在探索保护开发模式中突显了客家建筑风貌。北海市坚持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来开发利用客家传统民居,使客家村落既保持历史文化脉络,又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突显了客家独特的历史风貌,确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留得住乡愁”。比如,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委老屋村,认真抓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建设,并通过政府鼓励、支持乡贤和经济能人投资,开展陈氏宗祠修缮工作,突显了客家文化特色,美化了村容村貌。年,老屋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百年古村涠洲镇盛塘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加强了客家民居的修缮维护,推进农村改厨改厕工作,使火山岩石、珊瑚石修建的房屋更具古朴雅致的客家建筑风格。年,该村被列为第一批广西传统村落。目前,涠洲岛客家古村落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三是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北海市通过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工程,按照“吃、住、行、游、娱”的要求,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目前在全市遴选出的20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亿元人民币,包括客家村在内的一大批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有效地推进客家乡村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初步形成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互动发展新格局。年,合浦县曲樟乡高豪村的高豪·客家往事旅游区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北海涠洲岛长云古船木农家乐蓬莱店被评为四星级农家乐。合浦县西场镇老温垌村委充分发挥农民有传统种植杨梅的习惯和优势,积极引导农民集中种植杨梅多亩,大力发展杨梅观光游,并积极向外推介,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该村品杨梅、喝杨梅酒、吃农家饭、观杨梅风光,促进了村美民富。

二、北海客家文化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近几年来,北海市客家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引起社会各方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