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捏的“咯咯鸡”,又称“五彩泥鸡”,是珠城民间艺人的杰作。据相关资料记述,早在清代的康熙年间,这种泥捏的民间玩具“咯咯鸡”,就在廉州府城出现,成为最能满足童心奢望的玩具。按此推算,广西合浦“咯咯鸡”的历史,起码也有年了。 “咯咯鸡”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是却内藏机巧。捏着泥鸡的鸡头部分和鸡身部分,往中间一推,发出“咯咯咯”声音的,这是母鸡生蛋的叫声;发出“喔喔——喔”声音的,这是公鸡啼更的叫声。而控制声音的奥秘之处,全在乎泥鸡艺人在制作过程中设计的哨孔,这是一个最具匠心的工序,得靠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巧运用,因为如果设计不得当,别说是母鸡生蛋,公鸡啼笼的叫声不像,甚至连声音也没有,就是“发瘟鸡”一只。 “咯咯鸡”吸引孩子们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采用当时废弃不用的大量的国民政府时期的金元券。这些金元券面值有一千元的红色,有两千元的蓝色,也有千元钱绿色的。由于这些废旧币的纸质好,有韧性,用来压成百叶状后粘成气囊耐用,因此做成后的“咯咯鸡”,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 那时侯,大量的“咯咯鸡”得在春节前后才上市。因此,每到农历十二月的时候,民间艺人们就开始赶制作“咯咯鸡”了。少年时代,邻居家就是一个制作“咯咯鸡”的工场,这个工场在当时是属于公私合营工艺厂的,后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当时是技术力量最强的,也是生产“咯咯鸡”最多的地方。每当这时,周边邻居的小孩子就会结伴跑去工场偷看师傅们做“咯咯鸡”,从炼泥、捏坯、粘制到彩绘,都一一的看个不亦乐乎。如果遇到下雨天阴的时候,为了赶上销售的旺季,还要把捏好的泥坯放在火炉旁烘干。那时,工场里就会摆放着一排的小风炉(本地用泥烧成的小炉灶),风炉的周围放着半干的泥鸡,绘画师傅坐在风炉旁,一边检查泥鸡的干湿度,一边挑烘干了的泥鸡粘制成型并画上花纹图案。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民俗技艺风情画卷。 除夕过后,小贩们就用簸箕装着的五颜六色的“咯咯鸡”,挂在脖子上或在街头巷尾路口处摆摊,或一边推捏着“咯咯鸡”沿街叫卖。公鸡“喔喔——喔”的啼鸣声,母鸡“咯咯咯—咯咯咯—”欢叫声,此起彼伏的交替回响着。一时间,整个街市都笼罩在“咯咯鸡”的欢叫声中,传递着过年的喜庆欢乐。 最高兴的就是拿到了“封包钱”的小孩子们,大家捏着一两角钱“封包”,跟着卖“鸡”的小贩到处走,转来转去地挑选着心中喜欢的“鸡”。选中了,就递给小贩三分钱或五分钱,便可提“鸡”在手,双手捏着不停地往中间推捏,“咯咯鸡”就响亮地叫了起来。这时,大家又玩起了斗“鸡”的游戏,看谁的“鸡”叫得大声,谁的“鸡”颜色好看,谁的“鸡”能评上“鸡王”。三五群的小伙伴们,就这样相互追逐着在人流中钻来钻去,“咯咯鸡”的叫声也随之洒落在通街通巷。玩倦了,回到家中,便小心翼翼的放在床头边,在睡梦中也记挂着。那年月,“咯咯鸡”就是孩子们最珍爱的玩具。 遗憾的是,从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咯咯鸡”一度被指为旧社会流传下来的玩物,浪费人力物力,消磨人们时间和革命意志,因此受到了严格限制,最终导致泥捏的“咯咯鸡”在市场上消失了。此后,随着岁月的推移,泥鸡制作艺人年龄逐渐增大,工艺传承后继无人,制作技术流失以致湮没,能够制作泥鸡艺人寥寥无几,踪迹难寻。泥捏的“咯咯鸡”就这样在街市上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咯咯鸡”成了一代人遥远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间工艺技术的重视和挖掘、保护,一大批处于湮没状态的民间工艺技术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相当一部分还被列为各级政府的“非遗”保护名录,确定了各级非遗传承人。如广东的开平泥鸡已列入了江门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确定了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然而,由于合浦泥鸡在人们的视觉中消失的时间太长,加上制作的工艺复杂性及传承范围的局限性,知之者甚少,都是留传在老一辈的口碑记忆中,因此未能引起 所幸,经过多方寻访,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终于得知石康镇有一个曾经的“泥鸡佬”还在执着的、在默默无闻的守望中制作泥鸡,并且还把泥鸡的制作技术传给了他的儿子,目前他的儿子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地乃父传授的全套技术,独立制作各种各样的泥鸡及传统的民间你玩具。 带着急切的心情,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石康镇老街罗公祠旁大路铺“泥鸡佬”的家中探访。当一走进门口的时候,心境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情景激动起来了:屋内的柜架上摆的是无颜六色的泥鸡;地板上一托托铺满了正在制作中的泥鸡;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泥鸡的模型泥坯,还有描绘泥鸡饰纹用的水彩颜料。这些泥鸡的造型,有站着的,有卧着的。更令人意外惊奇的是,除了栩栩如生的五彩泥鸡之外,还有泥狗、泥青蛙、泥貔貅(民间对舞狮狮头的俗称)。整个屋内简直就是一个泥玩具的“动物世界”!这里就是石康陈氏泥鸡第四代传人陈耀宏先生的家。 这真是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看见,泥鸡就在眼前,慰籍了百转廻肠的乡愁思忆。因此,顾不上抹去汗水,就和陈耀宏先生扯起了制作泥鸡的家族史。 陈耀宏先生今年已经81岁了,提起他们家族制作泥鸡的历程,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以制作泥鸡作为谋生的职业,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石康曾经有过年县级行政区域的建制史,石康本地盛产优质的高岭土,这是制作泥鸡等泥玩的最好材料,因地制宜,石康古县制作泥鸡的历史悠久,并且,石康街艺人制作的泥鸡和廉州府的泥鸡齐名,因此,从业人员具有相当的数量,在当地称作“泥鸡佬”。平日里制作泥鸡不多,但一到了春节到来之际,“泥鸡佬”们便各显身手,赶制各种各样作泥鸡销售。斯时,“泥鸡佬”就用竹箩筐挑着五彩缤纷的彩泥鸡,穿街过巷的叫卖,不时的还手持泥鸡或推或吹,以便让泥鸡发出各种各样的啼叫声,吸引着小孩们争相购买。陈耀宏的祖、父制作的泥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石康久负盛名,其制作的泥鸡不但可以一手捏住鸡头,一手捏住鸡尾伸缩拉动,发出”咯咯咯”的母鸡产蛋时的叫声,又可以对着鸡尾气孔吹气,使之发出“喔喔——喔”的公鸡啼声,因此畅销于周边的乡镇,还销到了北海的高德圩和地角街。陈耀宏先生从小就跟着祖、父制作泥鸡,并随之行走于各地市场,穿街串巷去叫卖,因此耳喧目染之间,尽得祖技真传,自然也就炼成了一手好技艺,理所当然的成为嫡系传人。 陈耀宏家族的泥鸡制作能够延续传承至今,除了坚持不懈的匠心守护之外,还在于其独特奇巧的制作工艺和精心设计的泥玩系列品种造型。这就是五彩泥鸡之外,还有泥狗、泥青蛙、泥貔貅等。而且,这些泥玩系列都能够根据各自的造型,设计不同的发音器,使之发出逼真的、足以以假乱真的动物叫声。 在探访交流中,陈耀宏先生还不时的拿着各种泥玩进行操作演示,让其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时间,公鸡的“喔喔——喔”啼笼,母鸡的“咯得、咯得”打鸣,小狗的“汪汪汪”欢叫,还有貔貅(民间对舞狮狮头的俗称)和青蛙发出的声音,无一不是那样的维妙维肖,让人叹为观止。 提起泥鸡及泥玩系列产品的制作过程,陈耀宏先生一口气列举出制作工艺流程中的十多个操作环节:挖土晒干、水泡发浆、捶打炼泥、预制模具、压制泥玩坯体、晾坯修坯、制作发声孔或传声器、晒干坯体、裁割牛皮纸条(做气囊只用)、用纸片粘接组件、修整调音、组装造型、调试音质、涂防潮粉(两层以上)、晾干打磨、绘画纹饰后晾干而成。 一个小小的五彩泥鸡,就要经过如此繁琐细致的工序,真可谓是千锤百炼,方成一品。由此可见,其中所花费的精力匠心,不是物质价值所能计量的,从中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间工艺中所蕴涵创造才智和人文精神。 说到制作的泥鸡及泥玩系列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的繁琐复杂,陈耀宏先生不禁感叹:“过去生活困难,制作泥鸡也算是一条谋生的门路,因此、再艰苦麻烦,都得做下去。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过了,谁还愿意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辛苦(方言:做辛苦的工作),才换回得不偿失微小的价值。这就是泥鸡的职业工艺一经中断了之后,就难以传承延续下去的关键问题。” 为了坚守泥鸡的生产传续,陈耀宏先生向我们透露,他曾经做了一件在当时属于“违反政策”的事。 在泥鸡生产受到严格限制,不准民间私自制作买卖的年代里,家族生意虽然也停止了,但陈耀宏并没有放弃对泥鸡工艺的坚守之心,而是不时的想方设法的在暗地里制作,虽然不能卖出还钱,但也能继续练习手艺。当时,石康街上有一位年迈的妇女,一个人带着三个小孩过日子,全部都靠老妇人摆卖水(米乙)谋生,生活十分艰辛。陈耀宏看到后就对老妇人说,只要她敢卖,自己可以制作泥鸡给她,卖得的钱都给她帮补家计之用。这个老妇人当时就答应卖,于是陈耀宏就冒着被揭发追究的风险,在家中偷偷的制作泥鸡给老妇人在街上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家庭的生活困难。讲述起这件事时,陈耀宏先生于无奈中又有几分庆幸:虽然当时自己明知这是个“违反政策”的行为,可能会被揭发追究,但也可能是大家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吧,始终也没有人揭发,因此得以“过关”。从中可以看出,陈耀宏先生坚守匠心之中蕴含的品格精神。 传承着一种民间文化物质工艺的同时,就必须忍耐着一种长期的寂寞,这似乎已经成了“宿命”。因为,在长期的坚守中,消耗的是时间和生命,面对的却是失落和误解,甚至是看不到结果的孤独、被遗忘。特别是在高度商业化,以金钱利益价值一边倒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中,凭着一片匠心坚守了半个世纪的陈耀宏先生,为社会和后代留下的不只是一种面临失传的民民间工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执着追寻中国梦的情怀。 为此,自年以来,陈耀宏先生不顾年届八十的高龄,为了让这门祖传的独门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凭着回忆一笔一划描绘泥鸡及其它泥玩(泥青蛙、泥貔貅、泥狗)的形状,还四处筹备材料,经过精心的参考对比,创新设计,终于成功地制作了泥鸡及其它泥玩(泥青蛙、泥貔貅、泥狗)的全套石膏模具,这样,在制作泥鸡的工艺流程中,就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操作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陈耀宏先生执着的坚守追求,也感动了他的二儿子陈文国。于是,陈文国在工闲之余也愿意跟着老父亲弄泥学画,仅仅半年多时间,经过了父亲的精心倾囊传授,陈文国勤学苦练而尽得家学真传,如今已经能够独立操作,熟练地制作泥鸡及其它泥玩,陈氏泥玩终于有了第五代传人!消失了半个世纪五的泥鸡鸣叫声又在石康古镇响了起来!老街坊听着這熟悉又久违的泥鸡鸣叫声,都动地容感叹:“好耐(方言:很长时间)都无听见这个声音了,真是又把大家都带回了童年时代!” 期待着陈耀宏先生父子匠心守护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精品泥鸡的欢叫声,传递着中国梦的呼唤,早日响遍北海,传遍八桂,回响在全中国大地! 作者:范翔宇 合浦头条 戳下方标题 ①我们是谁?合浦人! ②合浦首届“碧桂园杯”拔河大赛,来看你的表情有多美 ③这是一个璀璨不平凡的周末,合浦风云人物云集红林大酒店 ④月饼小镇大超市,大品牌月饼都在这里了,你喜欢哪一款? ⑤在合浦,有种娇羞,叫做小城故事多,记载着你我的青葱岁月。 ⑥合浦第一美女找工作,简历令人震惊! 范翔宇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