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人系列之 《简读》(二),德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分为“移民”“祠堂”“家族”“会馆”“人物”“纪事”“地理”“传承”等八个篇章。书中所有篇章均由本地作者撰写,该公众平台将按目录逐篇推出。 这里,优美音乐伴读 话说中江会馆与中江镇江寺盐业会馆 张宗政 行会是中国农耕时代自工商业兴起以来就随同出现的一种行帮组织机构,同业人或同乡人在异地经商,往往在寄居地兴建会馆,以作行会寄寓之所。各地会馆其结构功用大体一致,会众集资选址构筑多重大院,以之聚业,后援同乡,并自立自治,以儒家文化维护伦理纲常及世道人心。会馆亦是各地民风民俗以及乡土文化的聚散和传播中心。不过,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式微,随着其维护制度的消亡,各地会馆也随之被废弃或移作他用,所留遗迹仅供凭吊者和专业人士研究。 中江县的会馆一般都兴建较晚。清朝初年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县境内田地荒芜,几乎人烟断绝。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年)政府始推行移民入川政策,据嘉庆版《中江县志·风俗志》载“近年荆楚闽越之人携家落业,流寓日集,佃买耕种,竟同土著……”又《问书·户口》中说:“全县人口已由62户人增至户,13万余人。”这样,自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至嘉庆十七年(公元年),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和陕西等省来中江定居的外户连同土著,人口已增长约余倍。由于清中期社会较为安定,生产逐步发展,乾嘉时期的地方工商业也已有了根基,因此兴建会馆成为可能,中江城关、仓山、龙台、兴隆、黄鹿、永兴、石笋、永安、广福、中兴等场镇陆续有规模不等的会馆建造起来,计有广东、陕西、湖广、江西、福建、黄州、濂溪、武昌、宝庆等馆和黔南、禹王、南华等宫以及七府、八府、合庆、培元等约共45处。据考,建造最早的当数兴隆场湖广馆,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年);最晚是仓山镇黔南宫,宣统三年(公元年)建。《中江文史资料》第五辑,有徐通先生“中江会馆一览表”照片四帧,列记现名、原名、场镇街名、建造时间、建造者及废后现状可谓详实(见附录)。 这里就专门说说中江盐业会馆镇江寺。 中江盐业会馆镇江寺俗称王爷庙,位于凯江左岸今继光桥东头,清道光十四年(公元年)兴建,系中江古代盐商及从事凯江水上航运的行业帮会为祈保生意亨通、水运平安所建造的一座祠庙。 祠庙坐东向西,面临凯江,呈复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平方米,现存古建筑面积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由前向后依次为山门门墙、戏楼、前院、正殿、后院、后殿、后门,两侧为左右迴楼、耳房、厢房等。除山门、围墙和部分建筑外墙为砖石结构外,其余均为木结构的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其山门为砖石结构牌楼式门墙,门墙正面上端砖雕和灰塑龙凤、人物图案,下开门洞三通。门墙两侧与耳房耳楼相接,背面紧靠戏楼。戏楼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筒瓦屋顶建筑,前台向庭院中央伸出,后台与两侧耳楼、转角楼、廻楼相连为一体,屋顶做成前后两重歇山式,前伸的两重飞檐翼角,犹如大鸟展翅飞翔,优美而壮观。正殿为一进三重的大殿,由前轩、过厅和殿堂组成,构架、屋顶连为一体,前轩与过厅连接尤为紧密。前轩为园山歇山式筒瓦屋顶建筑,抬梁梁架,明亮而开敞,左右两侧另设有两间耳房。前轩后沿中接过厅,过厅顶部也做成圆山歇山式,四角飞翼,过厅两侧各设一小天井,便于采光和通风。过厅后方的大殿殿堂为单檐歇山式筒瓦屋顶建筑,抬梁梁架,面阔五间,中间高大而宽敞的三间为供奉神像和祭祀所用的殿堂,左右梢间则分隔成执事用房。后殿为一座单檐歇山式筒瓦屋顶建筑,抬梁梁架,面阔三间。中轴线建筑两侧的迴楼和厢房等为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结构建筑。 镇江寺正殿供奉镇江王爷。镇江王爷者,各地有奉李冰、大禹、杨泗将军的,有奉金龙四大王、二郎神杨戬、神勇将军赵昱的,也有奉伍子胥、韩世忠、薛仁贵、薛应龙的,更有直奉龙王爷的。据多方求证,中江镇江寺所奉为薛应龙(或作薛运龙)。据民间传说,薛应龙为薛丁山和樊梨花之子,李靖的徒弟,前世为北海小金龙,被玉皇大帝敕封为芦花河水神,为助薛丁山征西,战死在金光阵,后归水神位。另有流传薛应龙在凯江降伏龟精的故事,这显然是由《薛仁贵征东》的民间话本小说附会而来。 自清道光十四年(公元年)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镇江寺及其寺前码头都是舟车云集,热闹非凡,更是洽谈商务、凭吊古迹、休闲品茗的好去处。寺内后殿一度设过私塾,前院开过女班教戏授徒,左右厢房亦曾作食盐、布匹和染料堆栈。 中江盐业会馆镇江寺既是风光名胜之地,自然少不了轶闻旧事,这里选二则。 一则说民国初年镇江寺内有染料堆栈,掌柜姓罗,有私船自重庆运进德国染料批发销售。罗掌柜有个女儿叫罗水仙。罗水仙高挑、白皙,一条辫子遛至膝弯,眉目嘴鼻都长得很是地方,而且一双小脚。罗水仙读过女校,喜欢歌舞,走路风姿绰约,有那么点“冰雪肌肤姑射来”的味道。罗水仙常替父亲当柜,一当柜染料就发得快,柜前就人挤人。罗水仙知道什么原因,也就搔首弄姿,拿眼睃人,故意招徕。镇江寺前一道风景就是罗水仙去河边漂布。罗掌柜每进一批新染料就要试染一丈样布以作招告。这新染样布也必会是罗水仙拿去河边漂洗。知道罗水仙要去河码头漂样布,一条盐市街早已是沸沸扬扬。罗水仙不喜穿花衣,多半是满襟小褂大裤脚,盘扣围腰青面鞋。看她提小木桶,挽花竹篮,张张势势地出门,扬眉飞眼地过街,这无异于拉洋片或看西洋镜儿。当然,最打眼的节目还是在河码头。漂布一漂一踩是要站水里的,站水里是要脱鞋的。罗水仙挽起裤腿,脱去尖鞋的时光,这岸上、船上,就不知会有多少人卖呆。既这样张势,故事自然不老少,据说最开心的故事是“戏都督”。公元癸丑年,这年四川都督是胡景伊。胡景伊于五月来中江视察,在镇江寺码头欲渡未渡之时,正瞅见罗水仙赤脚漂布,这马褂长袍尽像满清遗老的胡都督也一时看得卖了呆鹅。陪同的县爷心领神会,当天下午就派人来秘嘱罗水仙,让其沐浴更衣,说夜里胡都督要召见你,说如果看上了,你就小鸡变凤凰了。胡景伊这人的德性,中江人还是心知肚明的,知道他是靠巴结袁世凯作袁的鹰犬才当上都督的。据说此人生一双大小眼,阴骘寡言语,但私地里却专一喜欢小脚女人。据说恋脚癖的把戏多,什么用口六种,用手二十八种,用肩二种,用脚用身体也各有无数种,什么嗅吸舐咬吞食搔捏不一而足,真是无聊至极。罗水仙父亲听得县爷秘嘱,气得不行,但也无可如何。罗水仙虽是满心厌恶,却更一筹莫展。这时,盐市街生药铺一个郎中叫萧秉凡的打镇江寺门前过,罗水仙立刻叫住了他。正是这一叫,让罗水仙有了底气儿。那一夜,罗水仙被一顶小轿抬去一个秘密所在,胡景伊便衣小帽,坐在一张椅上专等。胡景伊抽水烟,抽得咕噜山响,一边拿眼睃罗水仙。罗水仙并不怯场,还主动凑上去吹枚子点烟,说:“胡大人,白天在船上看你穿靴戴帽的,像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今黑夜小女子有福气,也来为菩萨烧根香嘛!”胡景伊听这话,脸上不受用,说:“叫什么名字?”罗水仙大大咧咧说:“胡大人不知道杨万里的诗句‘天仙不接地,化作水为名’么?”胡景伊说:“看你个小女子,还知道杨万里!”罗水仙说:“杨万里做官不昏,做人有德性,小女子咋会不知道喃!”胡景伊不会品不出话里的骨头,但他老鼻子老脸,仍觑定罗水仙说:“就别杨万里了——听说你小脚儿长得好看,让本督看看?”罗水仙说:“臭脚丫子,胡大人不嫌埋汰?”胡景伊不由分说,就把罗水仙揽进怀里。但他解扣的功夫,立刻从罗水仙身上嗅到了一种臭味儿。这不是汗臭,也不是腋臭,而是一种让人晕眩的死亡的气息。这好像是一种预感,一种官场人骨子里特有的感觉,胡景伊于慌乱中忙推开罗水仙说:“来人呐!”罗水仙就这样被送了出来。有的说原是胡景伊解开罗水仙裹脚,嗅一嗅,熏得两眼发直,就忙不迭地逃之夭夭。原来郎中萧秉凡在急切中给了罗水仙一味名叫“莸草”的中药,用这种药煎水洗澡,就会有上述那种意想不到的奇效。再说胡景伊呢?胡景伊在癸丑八月,被熊克武的讨袁军打得差点掉命。熊克武在讨袁檄文中指斥胡景伊“纵容匪盗,助纣为虐,荼毒川民,阴养宵小,草菅人命……”胡景伊于年终被民众赶下台。 一则是说刘槐山在镇江寺开女班教戏授徒。刘槐山所授徒全系百里挑一的妙龄女娘,有二三十之众。一时间庙内戏场、庙外河埠码头都看客云集,热闹非凡,谁不想候个时光,一睹红颜花貌?刘槐山教戏,先不教戏,先教歌舞,先教管弦。教歌先开腔,腔亮者纳入歌班;教舞先蛇腰,腰蛇者编入舞班;教管弦则先教琵琶,先教洞箫,灵颖合辙者刘槐山尤为看重。琵琶女明月、箫女翠云就更如合浦二珠,爱之尤胜。明月学成琵琶,善弹《阳春》、《夕阳箫鼓》;翠云学成洞箫,善吹《关山月》、《梅花三弄》;琴箫合奏则有《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和槐山自度曲《西江夜调》、《棲妙飞霞》。如逢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江滨院落,从戏班方向,时不时总会飘来呕哑歌吹,檀板丝竹,那无眠的聆听是何等快惬。要有明月、翠云的琴箫合奏,来一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快意和心痒,更让人彻夜难眠。女戏们有了艺底,刘槐山开始教唱戏文。教什么?教川剧折戏《华清池》。就这么一折小戏,磨一年: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然后开台演出。我的天爷!王爷庙那演出盛况,用当年戏迷的话说,叫“不看想死你,看了迷死你,于是就天天看,看死了事。”据说,饰演杨玉环的角儿一场一换,一个赛一个清靓,一个赛一个“妖精”,就连应场的九嫔十二才人,也个打个地玉面丰乳,不同凡俗。戏至动情处,一声“请娘娘宽衣”,宫女们就开始替杨玉环宽衣解带。杨玉环唱:“听宫娥在阶上一声启请,我只得解罗带且换衣巾。金钗摘定,转身来脱凤衣,六幅湘裙……”边唱边脱,而华清温泉的水气也随之越漫越浓,观众于是看得一段氤氲白条的裸舞。少倾,杨妃出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那是别一般的夺魄销魂。刘槐山好胜,每演出,喜欢人前人后收集赞语。赞谁,就屁颠入戏房,耳报给谁。一夜台上台下,颇为劳苦。得赞誉最多的自然是明月和翠云。但明月和翠云知道,得赞誉多的夜晚,绝没好事儿,因为刘槐山好淫,赞谁,就要强拉谁去过夜。如不愿就御,就躲。可镇江寺多大地盘,能躲到哪去?后来,女戏们发现一个躲的地方,极为隐蔽,刘极难找到,那就是正殿内镇江王爷像前的鼖鼓。鼓大,平置于架上,下皮有破口,缘破口蜷身躲进去,再有女伴掩护,万难寻得。刘槐山寻不得,也只好悻悻作罢。 中江盐业会馆镇江寺对于研究本地历史、民俗文化、古代建筑艺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年7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后经两年修葺,其前院现为文化茶园,正殿及后殿则为中江书画院、中江文联驻地。 附录 中江会馆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