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合浦地区采珠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珠池的认识有所加深。唐王朝对合浦南珠的需求大量增加,置珠户,专门负责采珠上贡。为防止稀缺战略资源外流,朝廷严控珍珠出口。朝廷修贡以及官吏贪婪是民间采珠业发展的两大阻力。采珠人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却生活困窘。 。 。 01 晋刘歆期《交州记》云:“合浦十八里有围州,周围一百里,其地产珠。”表面晋人对合浦地区产珠之所有了明确的认识,但从“十八里”的距离来看,此围州是否就是现在的涠洲岛,仍需进一步研究。唐代将合浦地区盛产珍珠的海域称为“珠母海”,从唐人刘恂《岭表录异》“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曝干谓之珠母”来看,珠母海应该就是多产珠贝的海域。《旧唐书·地理志》载:“廉州合浦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唐代廉州领4县,大致包括今天的合浦县、浦北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区,珠母海应该就是合浦县、北海市近海区域。《岭表录异》载:“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以充贡。”所谓珠池、珠母海以及庾信所说的珠泉,均可确定在合浦、北海沿线近海区域,现在的涠洲岛海域应该是唐代廉州重要的珍珠产地。 02 唐代权贵阶层大多贪宝货之利,重珠玉之饰。对于合浦珍珠一方面严禁出口,另一方面时时修贡,试图垄断珠利。据玄宗开元二年敕“诸锦、绫、罗、縠、绣、织成、绸、绢丝、牦牛尾、真珠、金、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这是政府严禁民间私自贩运丝织品、金属器、珍珠等出境的法令。据《关市令》,开元二十五年()“敕诸锦、绫、罗、绸、绵、绢、丝、布、牛尾、真珠、金、银、铁并不得度西边、北边诸关及至缘边诸州兴易。”德宗建宗元年(),“敕诸锦、罽绫、罗、縠、绣、织成、细紬、丝、布、牦牛尾、真珠、银、铜、铁、奴婢等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可见唐王朝一直以来严格控制珍珠等作为商品出境,这样就不利于民间珍珠等对外贸易的发展。 03 合浦地区是唐王朝境内重要的珍珠产地,廉州“毎年修贡,珠户入池采珠,皆采老蚌剖而取珠。”珠户是一种特殊编户,地位略高于奴隶,专门为政府采珠。虽然偶有开放珠禁的敕令,例如高宗永徽六年()“戊子,停诸州贡珠”,但大多数时期,地方贪渎官吏为满足私欲以及迎合上司往往“逾意外求”,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说:“合浦县内珠池,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官吏无政,过度采捞珍珠,是珠逃不见的重要原因。据《唐六典》载:“诸郡贡献,皆取当土所出,准绢为价,多不得过五十匹,并以官物充市,所贡至薄。”如果真的“准绢为价,多不得过五十匹”,是不会出现“珠逃不见”的现象。唐后期,珠禁甚严,合浦地区商旅不通,百姓生计大受影响。懿宗咸通四年(),诏:“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廉州珠池,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读此诏令,给人一种施行仁政的明君形象,实际上,懿宗骄奢淫逸,任用非人,吏治极其腐败。13年后的乾符五年(),黄巢起义爆发,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末路。 04 唐代合浦地区采珠方法仍然较为原始,沿用之前的潜水采捞的方法。五代时期,刘鋹“募兵能探珠者二千人,号媚川都。凡采珠者,必以索系石被于体而没焉。深者至五百尺,溺死者甚众。”可见采珠人往往冒着生命危险,这在唐人诗文中多有反映,元稹《采珠行》云:“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晚唐鲍溶《采珠行》云:“海边老翁怨狂子,抱珠哭向无底水,一富何须龙颔前,千金几葬鱼腹里。”合浦地区“盖蛮、蜑、獠、俚之杂俗”,采珠业不仅受到朝廷“禁采”以及贪吏过度采捞的不利影响,少数民族俚民帅也大多贪婪,“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采珠人难以凭此致富,生活较为困难。 05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合浦珠”成为重要的文化意象,多为文人雅士所重,这是合浦南珠文化影响力扩大的表现。德宗贞元七年(年),由礼部侍郎杜黄裳知贡举,此次赋题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作《珠还合浦赋》,阆州人尹枢文采飞扬,一举得中状头(即状元)。无独有偶,宣宗大中五年(),广东封开人莫宣卿以《赋得水怀珠》为题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有“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之句,莫宣卿中状元时仅17岁。“珠还合浦”与“玉生蓝田”一样,成为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标签,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广西合浦县申遗中心 合浦旅游综合编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汉郡合浦海丝明珠 合浦历史文化景点:合浦东坡亭景区、古海角亭景区、汉闾文化园、曲木土围城、永安大士阁、槐园、四方岭汉墓保护区公园、陈铭枢故居……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