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pf.39.net/bdfyy/zjdy/210825/9359974.html 赤城县水源丰富,森林茂密,留下古树名木很多,尽管历代战争年月火烧人砍毁坏已尽,但目前仍遗留下有不少参天古老的大树,这些古树苍劲耸立,虬枝轻展,或静立村前,或独立名园,或匿于丛林,或隐于闹市,圈圈年轮记载着逝去的岁月,斑驳的躯干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京西第一旗杆松) 古油松位于赤城县云州乡观门口村金阁山林区。树高18米,胸围厘米,冠幅14米x16米,树龄多年。树干笔直,高干挺拔,传为“金阁山灵真观”院内的两根旗杆之一,后长成参天大树,相传,早年有金阁仙人修炼于此,故名金阁山。全真教大宗师丘处机(号长春)的四传弟子祁志诚至此筑观行道,名“云溪观”,苦修十载,誉盖朝野。南宋淳佑十年(年),朝廷赐名“崇真观”。明正统年间,戎边名将昌平侯杨洪大兴土木,拓地扩建,使这块道教圣地更加辉煌森严,灵显四方,从此易名“灵真观”,清帝康熙也曾巡幸于此。所以,此处堪称塞上道观之最。 (京西第一二十八星宿松) 古油松位于赤城县赤城镇松树梁的北山公园内。原为28株,现存5株,其他23株由于地下挖有战备洞,根系受风而枯死,所余5株均高大挺拔,长势苍劲。古松树高21-24米,胸围-厘米,冠幅7-23米x10-19米,树龄均为年。据《赤城县志》记载,明宣德五年(年)建赤城,为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据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在村的高坡处栽松28株。松树长成便有灰鹤(鹭)相约栖息其上,白天到云州附近的水面戏水取食,夜栖于此。直到年,由于有人射杀,灰鹤再未回到松林。现在古松已被精心保护,期待“松鹤延年”的画面再度出现。(华北第一陀峰松) 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潭沟山顶。树高分别为17米、16米、15米,胸围分别为厘米、厘米、厘米,冠幅分别为16米x14米、13x13米、12米x12米,树龄均为多年。三株古松天然所生,高居峰顶,鼎足而立,枝条交接,连为一体。远看一片绿,近看分三株,傲霜斗雪,独领风骚。东麓峡谷间,一条瀑布飞流直下,落入一石洞中,当地人称“黑龙潭”。传说潭中黑龙因行错了雨,被玉帝贬下凡间受苦三年,于是黑龙便到一孔姓人家当长工,为民间做了不少好事。黑龙服罪的三年期间,龙潭被白龙抢占,当地百姓便按照黑龙的说法,潭中白沫翻上来就用湿柳木棍打,黑沫翻上来就扔馒头,帮助黑龙制服了白龙,夺回了黑龙潭。以后,附近人们遇到干旱就到黑龙潭祈雨,一直流行了多年。 (京西第一鹤巢松) 两株古油松位于赤城县云州乡镇安堡村北的泰山庙旧址。相距3.3米,树高均为21米,胸围分别别为厘米、厘米。两株古松如兄弟般东西并列,携手共生,树冠相连,整体树冠呈圆形,总冠幅20米×19米,树龄均为年。 古松树冠上有很多灰鹤和其他鸟类栖息其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鸟巢,大约有50多个。每日早晚,灰鹤往来翻飞,鸣叫不绝,非常壮观,故名“鹤巢松”。 (京西第一飞天松) 古油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陀村北山顶上。树高9米,胸围厘米,冠幅8米×8米,树龄年。古松生长在崖顶岩石裸露的巨石缝隙,树干通直。上分三大主枝,均匀分开,树体呈开心形,分枝平伸,树冠扁平,冠顶略凹。整个冠形似苍鹰展翅,飞天直上,俯视群山,一览众“树”小,人称“京西第一飞天松”。 (华北第一道观古松群) 古油松群位于赤城县云州乡金阁山林区。此松林为天然所生,占地多亩,总株数多株,树高15-20米,平均胸围厘米,胸围在厘米以上者也比比皆是,冠幅大小不等,郁闭度0.90,且林相整齐,树龄年以上。古松林生长于金阁山的阴坡,株株树干挺拔有力,树冠高低参差,长势繁茂,遮天蔽曰。远观此山,翠绿苍郁,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京西第一黑龙松) 古油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潭沟龙潭庙。树高18米,胸围厘米,冠幅11米×8米,树龄年。树干通直、粗壮,树皮光滑,分枝密集并辐射状伸展。树冠分两层,下层树冠圆而丰满,呈蘑菇伞状;上层盘踞翘首,似为龙首。因其位于龙潭庙,当地人称之为“黑龙松”。年6月的一天清晨,在水峪与佛峪口之间,我军与企图堵截我军的敌人遭遇,—场激战后,杀伤大批日、伪军。战后,我军30多名伤员,几经辗转来到龙潭庙驻扎治伤疗养,此后这里便成了我军后方的疗养所。年5月,日军“扫荡”,烧毁庙宇房屋,并将我军的伤病员及医护人员从山崖推下,惨无人道,灭绝人寰,黑龙松成为日军野蛮行径的历史见证。至今崖下残骨尤存,警示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京西第一伞松) 古油松位于赤城县龙门所镇程正沟村。树高13米,胸围厘米,冠幅12米×15米,树龄年。树干粗壮,枝杈繁多,根深叶茂,冠如巨伞,苍翠欲滴,长势极盛。光秃的山梁因有此树繁茂,顿显灵气,故人们在其旁建一小庙,浓密的树荫成为人们休憩的天然阳伞。程正沟位于龙门所镇东偏南6.8公里处,座落在正北的一条沟内,最初的住户姓程,故名“程正沟”。相传,该村的山梁上曾经长满了松树,故人称“松树梁”,后遭人畜破坏,仅此一株独立,实为可惜。 (中国第一十八学士松) 古松群位于赤城县东万口乡孤石村,孤石脚下的泰山庙前。相传明朝中期,曾有18位江南秀才赴京赶考,高榜得中,出塞游玩至此,植松18株,以作纪念,故后人称“十八学士松”。解放初期被伐8株,今留10株。树高17-23米,胸围67-厘米,冠幅3-5米×3-6米,树龄年。孤石突兀独秀,高12米许,为当地一奇景,孤石村也由此得名。泰山庙建于明代,分别朝向南北开间,北面供奉观音菩萨,南面供奉泰山娘娘等。 (京西第一榆伴松) 古松榆位于赤城县后城镇河西村北山上。松、榆树高分别为22米、21米,胸围分别为厘米、厘米,冠幅分别为17米×17米、12米×10米,树龄均为年。两株古树相距5米,一松一榆,相伴生长,争相竞翠。古松榆相邻相伴,又是同龄,恰似伴侣,当地百姓称之为“榆伴松”、“夫妻树”。该村地处白河西岸,故名“河西村”。 (京西第一香积松) 古油松因位于赤城县东万口乡喜峰砦村香积寺门前而得名。树高14米,胸围厘米,冠幅9米×10米,树龄年。古松苍劲挺拔,冠型半圆,恰如巨伞,正好为香积寺大门撑起一个天然凉棚,令人叹为观止。香积寺原名“祥云寺”,初建于元代,为五台山吉祥寺释真定法师赐名。原庙毁于战乱,康熙12年重修,将古佛庙、关公庙、马神庙、河神庙、山神庙合建一庙。庙内供奉古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等诸位神圣。香积寺每年二月初八举行庙会,远近香客纷纷前来拜谒,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陀山第一长春松榆) 古松、榆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春沟长春庙前。松树高12米,胸围厘米,榆树高14米,胸围厘米,总冠幅20米×17米,树龄均为年。两树—高一低,东西并列。古松主头平伸,冠顶平坦,犹如华盖;古榆分枝细长,姿态婀娜。两树虽相距较近,但主干和树冠分别向两侧倾斜,互不相欺,大有谦让之意传说,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携弟子在此建庙修炼,现庙房皆废,但塔林仍存。附近苍松翠柏,林木葱郁,风景优美,当地重修庙宇,开发旅游。树名因庙而得。 (华北第一祖松群) 古落叶松群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共有百年以上华北落叶松6多株。树龄最大的达多年,胸围大多在-厘米之间,被植物专家称为“华北落叶松祖源地”。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地处河北省赤城县西南部,距北京公里,总面积达公顷,主峰海陀山海拔米,海陀山脊是赤城县和北京市的分界岭。该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自然景象,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保护区内有各种动植物1多种,其中植物达种,有蕨类14科,裸子植物3科,被子植物88科。保护区古迹众多,飞瀑流泉,鸟鸣深涧,风景优美,气候凉爽,可谓名山秀水,草木青翠,宝兽常住,鸟不思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下第一巨蟒松) 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23米,基围厘米,冠幅4米×2.5米,树龄年。古松形状奇特,树干从2米处向地面弯折,其中一枝扭曲盘旋,匍匐触地,从坡上往下看,恰似巨蟒戏海狮。此树久经沧桑,静观着大海陀年的风云变幻,更向世人展示了华北落叶松顽强的生命力和久远的物种历史。华北落叶松,又名落叶松,为落叶乔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森林组成和更新造林树种,张家口市多有栽培,但原始林罕见。极喜光,甚耐寒,喜高寒湿润气候,幼树生长偏慢,5-10年后生长加快,材质坚韧,为建筑优良用材。 (华北第一三国松) 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10米,基围厘米,冠幅11米×10米,树龄年。古松自基部丛生四个主枝,其中一枝折断干枯倒地,中间的主枝直立,另外两主枝斜生。侧枝部分自然枯死,树冠稀疏,根部中空,树皮脱落,尽显老衰,但每年都有新枝萌发,活力仍存。海陀山,成陆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孕育了众多的生物种类。其中保存下来的近30亩原始森林是生物基因库之—。茂密的华北落叶松原始森林经历了千年风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天然落种,萌生繁衍,生生不息。 (京西第一孤石松) 两株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15米,胸围厘米,冠幅6米×5米,树龄0年。两株古松生于山顶孤石侧面,较大的一株树干略倾,上分两杈,并行向上;较小的一株,单干直立,树龄较小。孤石处在一土山头上,周围均为土质,唯巨石蹲坐山顶。 (天下第一双鳄松) 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25米,胸围厘米,冠幅12米×9米,树龄年。古松干形健壮,树干从1米高处分枝,树皮灰黑色,粗糙凸起,且密布苔藓。横向观察,酷似两只鳄鱼头部靠在一起,额部稍稍凸起,眼睛明显,位置适中,呈微闭状,暗显疲态,皮肤鳞片粗糙,像鳄鱼夫妻双双小憩,又似融融细语,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陀山第一山字松) 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15米,胸围厘米,冠幅6米×5米,树龄年。主干分枝位置较低,侧枝与主干抱拢直立生长,从一侧看好似“山”字,故名“山字松” (陀山一胞双子松) 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23米,胸围厘米,冠幅6米×8米,树龄年。树干从1.5米高处分为两杈,一杈直立,另杈斜生,形似一胞双子。尽管老态龙钟,但仍枝繁叶茂,长势较好。 (陀山第一双杆松) 古落叶松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30米,胸围厘米,冠幅6米×7米,树龄年。树体从基部分杈,两杈紧贴,并肩竞高,挺直向上,直入云天,酷似两树并生,又如两支旗杆并立,故名“双杆松”。 (河北第一裙子杄) 古白杄位于赤城县云州乡镇安堡村南。树高16米,胸围厘米,冠幅11米×12米,树龄年以上。此树主头因雷击而毁,又长出一新的侧头,下部侧枝均下垂生长,形如裙子,故名“裙子杄”。传说,树有灵气,该村人名大都有“杄”字或者“杄”字的偏旁,如此取名,可保平安。 (京西第一榆) 两株古白榆位于赤城县样田乡上马山村。树高均为28米,胸围分别为厘米、厘米,冠幅分别为24米×20米、20米×20米。据传在北宋中期,就称其为千年古榆,估测树龄在年以上。二树相距咫尺(东西排列,相距6米),情同伯仲,乡人称“兄弟榆”。两株古榆,大者需五人合抱,为河北第二粗榆,京西第一粗榆。枝如虬龙,旁逸斜出,历千载沧桑,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夏季亭亭如盖,绿云荫蔽;冬季瑞雪满枝,峥嵘傲然。地有山谷之物,树有精气之灵,人有厚朴之纯,相生相映。 (京西第一风水榆) 古白榆位于赤城县后城镇郑家窑村,为两株。较大的一株在村北路南,另一株距此树东50米路北。树高分别为25米、22米,胸围分别为厘米、厘米,冠幅分别为20米×18米、16米x18米,树龄均为0年。 两树生长历史悠久,民国初年村民生活困难,要把树卖掉。正卖榆树时,南尹家沟侯拨贡从延庆回家,途经此地,因知它们是风水树,就出钱买下,两棵榆树得以保留。现在生长茂盛,枝叶繁多,毫无衰老迹象。 (陀山第二榆) 古白榆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闫家坪村西山坡。树高17米,胸围厘米,冠幅15米×14米,树龄年。古榆主干粗直,树体高大,分枝如蛇,苍劲盘旋,枝叶浓密,长势茂盛,树冠近圆形。此处古榆只此一棵,独生山梁,傲然孤立,翘首远望,独领风骚。此榆在大海陀区域胸围排第二位,故称“陀山第二榆” (河北第一独石群榆) 古榆群位于赤城县独石口镇独石口村西南公路旁。此处有一巨大独石,相传该石为天上飞来的陨石所至。该石在《水经注》中有记载曰:“独石孤生,不因河而自恃,其周围不足百步,高不及二丈,与周围中假山相似,钟灵天地,究未可作山观也。”明正统七年(2年),石上建有独石庙,今庙已废,惟有群榆参天。 该石上及周围共有古榆大小9株,其中石上生长的两株最为年久,树龄年树高分别为12米、20米,胸围分别为厘米、厘米,冠幅分别为8米×9米、15米×15米。两株古榆虽长于石缝间,土壤瘠薄,但长势茂盛,枝干桠杈,参天遮曰。其周围的榆树也为天然,但胸径较小,推测为古榆落籽所生,形成的“独石群榆”成为天然的一大盆景。 (京西第一神榆) 古白榆位于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东。树高13米,胸围厘米,冠幅17米×16米,树龄年。古榆斑驳苍劲,枯枝较多,但又生出新枝,陈皮脱落,新皮再生,有返老还童之感。清朝年间,满族东翼镶黄旗曾屯兵于此,取满语村名“巴图营”(巴图:勇士之意)。 (京西第一龙头拐榆) 古白榆位于赤城县雕鹗镇孙庄子村。树高18米,胸围厘米,冠幅10米×6.5米,树龄年。古榆树干直立,在3米高处直角弯折,呈龙头拐状,上部两分枝斜伸,呈羚羊角状,树皮裂纹沟壑纵横,更显老态龙钟。 (京西第一九神榆) 古白榆因位于赤城县东万口乡西万口村“九神庙”院中而得名。树高17米,胸围厘米,冠幅18米×16米,树龄年。树干笔直挺拔,亭亭玉立。 九神庙建于清咸丰年间,共有庙宇三间,庙中供奉狐神、岱王等九位神圣,故称九神庙。 (京西第一扇形榆) 古白榆位于赤城县后城镇青罗口村。树15米,胸围厘米,冠幅2O米×20米,树龄年。古榆树干挺直粗壮,分枝呈扇形散开,冠幅巨大。因其适应环境能力强,又得到人为保护,虽树龄达年,仍枝繁叶茂,生长旺盛。 (陀山第一榆) 古黑榆位于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庙。树高15米,胸围厘米,冠幅12米×15米,树龄年。古榆基部粗大,分枝位置较低,三主枝下部粗壮,上部抱拢,犹如三株古树鼎足而生。侧枝细长,旁逸斜出,飘逸伸展,整个树型基本呈圆形。黑榆,落叶乔木。喜光,耐干旱,常生于向阳山坡、谷地或路旁。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沟裂,当年生枝褐色,疏生柔毛。多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及陕西、河南等省,张家口市少见。 (京西第一怪猿榆) 古黑榆位于赤城县云州乡观门口村金阁山林区清虚洞前。树高12米,胸围厘米,冠幅6米×7米,树龄年。此树为天然所生,长势奇特。树体基部如大象行走之势,上面两个主枝恰似猿猴两只伸展的长臂,树杈干瘤酷似猴头,面部表情惟妙惟肖,但又吐出象牙,老百姓俗称“怪猿榆”。此树天然如此,堪称奇绝,成为林区一景,来观赏摄影者络绎不绝。 (中国第一卧麟脱皮榆) 古脱皮榆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潭沟。树高7米,胸围厘米冠幅4米×5米,树龄年。树干上下均已中空,基部孔洞可容一人。主枝均已折断,只余树桩,其上萌生细小枝条。树皮粗糙且密布斑点和圆形凸起,整个树形酷似麒麟昂首蹲卧,又似一个树状盆景,尤为珍奇。脱皮榆,又名金丝暴榆,乔木,树皮灰色,裂成不规则片状脱落,露出淡黄绿色内皮,在张家口市分布较少。喜光耐寒,生命力强,生长缓慢。 (京西第一刺榆) 古刺榆位于赤城县东万口乡东万口村。树高19米,胸围厘米,冠幅16米×16米,树龄年。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此地时为纪念老家门前榆树所植,以后子孙繁衍,树亦成材。刺榆,又名枢树,乔木或灌木状,有长而粗壮的枝刺。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和华东,张家口市赤城县多见。喜光,深根,耐寒,抗旱,长生于海拔0米以下山地和路旁。种子或插条繁殖,亦可作绿篱树种。 (河北第二粗柳) 古旱柳位于赤城县茨营子乡碾子湾村。树高21米,胸围厘米,位居河北第二,冠幅18米×19米,树龄0年。古柳树干粗壮,干瘤堆积,在同一高度分生三大主枝。虽经千年,但长势旺盛,浓荫覆地。 (京西第一通天柳) 古旱柳位于赤城县城建局门前。树高22米,胸围厘米,冠幅15米×14米,树龄年。因树体高大而得名。古柳枝梢虽部分干枯,但新生枝叶茂密,婆娑摇曳,婀娜多姿。可惜的是在修道路的时候被毁。 (陀山第一香) 古北京丁香位于赤城县雕鹗镇石头堡村陈家沟。树高11米,胸围厘米,冠幅4米×5米,树龄年。此树系天然所生,主干在1米高处分为大小相仿的两杈,树干上有众多啄木鸟洞。现为当地重点保护对象之一。 (河北第一桦抱石) 古白桦位于赤城县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骨咀山。树高25米,基围厘米,冠幅7米×8米,树龄年。古白桦生于石上,众多根系裸露并抱住石块,又从石块周围深入地下,似龙爪抓石不放,故名“桦抱石”。由于湿度大,基部长满苔藓,灰绿相间,石树难分。白桦,又名桦树,乔木,产河北各山区,以北部山区最多。喜光,亦耐庇荫,为河北北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宜供农具、胶合板、纤维板用材。枝叶清秀,树皮洁白,也可作庭院观赏树种。 (京西第一栎) 古蒙古栎位于赤城县雕鹗镇石头堡村陈家沟。树高25米,胸围厘米,冠幅6米×6米,树龄年。古栎为天然所生,树皮粗糙,树体高大,树势旺盛,树冠圆头形,有6个明显分枝。蒙古栎,又名柞树、青杏子,落叶乔木,产于河北各山区,以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北段分布较多。喜光,耐寒冷,是我国栎属中能分布到最北部的一种。一般生于海拔1米以下山地,混生于杂木林或灌木丛中,生长较慢,木材坚硬耐用,为车辆枕木、地板用材。在河北省胸围1米以上的栎树非常少见,故此树颇为珍贵。 (京西第一酸枣) 古酸枣位于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汤子庙卫生院内。树高4米,胸围厘米,冠幅5米×5米,树龄年。此树为灌木山枣,历经沧桑成为大树,堪称奇绝。原有两株,民间传说有上千年历史,为女娲娘娘云游到此,只见东山霞光万道,西山瑞气横生,山下热气腾腾,天上祥云朵朵,南望群山横障,为风水宝地,便捏泥人化作夫妻繁衍人类,百年后变成两棵枣树,后人吃了树上的枣便子孙满堂。现仅存一株。 (京西第一古树纪念碑) 枯榆位于赤城县龙关镇四街村路边。树高20米,胸围厘米,冠幅16米×18米,树龄年。此树已于20世纪70年代末因修路伤根而死,树皮完全脱落,枯枝曲折向天,令人心生惋惜。此树虽已干枯,但仍然气势恢弘,巍巍壮观,犹如一座纪念碑,在路边高高耸立。遗憾的是在近年被风吹倒。 保护古树,是对历史交待,是利在当代,也是造福后代。一个地方的古树得到完好保护,这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更是一个地方和根和魂,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估量。古树留住了,文化会得到赓续,历史会得到传承,赤城也将多一张靓丽名片! 何硕贝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