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是以广西合浦港为起点,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抵达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贸易与文化传播通道。合浦海丝之路最初雏形源于先秦时期的百越先民渡海迁徙之路,至秦末汉初时逐渐成形,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交通路线。

合浦县位于广西南部,北部湾东北岸,东接广东廉江市,西邻广西钦州市。因其处在南流江入海之地,故得“合浦”之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秦统一岭南,置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今合浦属象郡辖地。战后大量兵卒将士和劳动人民留在了当地,为当地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古合浦得到了大规模开发,渐渐发展成了城镇,这为其成为海丝之路始发港提供了条件。

秦末天下大乱,龙川县令赵佗依照南海郡尉任嚣遗命,封锁五岭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清除异党、扶植亲信,兼并桂林郡、象郡及岭南其他区域,建立南越国,称霸一方。南越国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制造船舶,出海通商,合浦极有可能从那时开启海上贸易之路。南越国后期国相吕嘉造反,与汉为敌,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与楼船将军杨仆讨伐,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南越国灭,中央重新划分岭南郡制,置合浦郡,同时设合浦县,合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刚接手岭南的汉王朝继承了南越国遗产,继续拓展海外贸易,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条古老的航线详细反映了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流状况,我方船队从越南岘港、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或印尼苏门答腊岛的都元国、皮宗国,缅甸境内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印度半岛的黄支国,最远到达斯里兰卡的已程不国。

作为海丝之路早期始发港的合浦因海外贸易成为当时岭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国内及海外客商纷至沓来汇聚于此,港内梯山船海,好不热闹。搭载丝绸、锦帛、茶叶、陶瓷等货物的船只经湘江、灵渠、漓江、桂江、浔江至玉林境内的北流江码头,之后货物从鬼门关古道转运至附近的南流江,再次上船顺江而下最终到达南流江出海口处的合浦港。海外商人与贡使则将玛瑙、琥珀、水晶、琉璃、香料等各种珍奇异宝、异域特产带至合浦,通过买卖交换,各取所需。出海的船舶满载货物与客商往来于合浦与东南亚、南亚各国间,航路成为彼此联系交流的纽带。

合浦之南即是北部湾与南海,出产的珊瑚、海贝、玳瑁、珍珠等海中珍品经南流江水路北上进贡给中原王室贵族。合浦附近海湾开敞,潮流畅通,风浪较小,海底多为砂质或砾底质,且两河流相夹,咸、淡水适中,水质好,水温适宜,非常适合珠母贝生长与繁衍。其孕育的珍珠颗粒饱满、圆润、光泽度高,早在多年以前合浦疍民就已开始耕海采珠。秦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为了把持珍珠资源,珍珠的采集只能由官方监督开采,长期禁民间私采。珠官强迫珠民采珠上贡,沿海珠民迫于生计,只能下海采珠以珠易米,赖以苟活。千百年来因统治者的贪婪葬身海底、鱼腹中的珠民无计其数,珠母贝也因连年累月滥捕乱采濒临灭绝。解放后经人工培育与繁殖,南珠获得新生,再次重放异彩。

两汉之后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海船的船体越来越大,抗浪性也越来越强,此时的大船已可远离海岸航行。航船直接从我国东南部海港出发,无需过多靠岸就能到达东南亚、南亚各国,且离中原的政治、经济中心更近,各方面条件都比合浦港优越,广州等港因此一跃而起成为海丝之路主要贸易港口。合浦古港曾位于南流江出海口处,由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变窄,港口日益淤塞,较大的船只已无法从中原内河水网行至合浦。同时港外海面又相对狭窄,暗礁较多,并不适宜体量较大的海船航行。加之合浦郡旁的交趾、日南等郡(今越南中北部地区)的土著民族经常反叛,地区的不稳定也对合浦港的发展造成不小影响。多方面原因使得合浦港海外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自唐后合浦港已转变为中小型港口。

合浦至安南(今越南)的沿海航线防城港江山半岛(白龙半岛)段风浪大、礁石多,大船在此航行极易触礁翻沉。为了解决隐患,唐代的安南都护张舟、高骈先后募工开凿贯穿江山半岛的海运河——天威遥。天威遥又称天威径、仙人垅、潭蓬运河,是中国仅有的几条海运河之一。运河的凿通,往来的舟楫无需再绕行江山半岛,缩短了十多公里的航程,避开了巨浪和岩礁,有利于了中原对安南的管辖及物资、文化等交流。宋后安南独立于中国,两国交恶,边疆极不稳定,潭蓬运河逐渐被废弃,今已成遗迹。

宋代合浦港的漕盐业十分兴盛。廉州依山傍海,“海岸皆沙土”,“斥卤之地尤多”,发展盐业十分有利。廉州海岸建有多个盐场,其中廉州的白石、石康两个盐仓最大。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盐场滨海,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郁林,而后可以舟运……乃置十万仓于郁林州,官司以牛车自廉州石康仓运盐贮之,庶一水可散于诸州。凡请盐之州,曰静江府、融、宜、邕、宾、横、柳、象、贵、郁林、昭、贺、梧、藤、浔、容州,各以岁额请。……凡五万八千二百箩有奇。取其息,以八分归漕司,二分归本州。”海盐通过陆运或南流江水运至玉林,再经北流江分运至广西各州。

明初中央为了防范广西土司势力做大,将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以南的北部湾沿海区域(钦廉四属)划入广东省,广西从此失去海洋年。同时为了防止走私和打击倭寇海盗,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隶属广东的合浦海外贸易之路就此断绝。加之千百年来的泥沙堆积,将设在原南流江出海口处的合浦港填平,明末合浦港中心廉州镇已无出海口,附近的大海已荡然无存。驻扎的水师也早已迁到了冠头岭附近的南澫港。

河道的淤塞使得南流江运输能力下降,广西内陆与广东钦廉沿海地区往来的部分商品货物通过钦江或翻越十万大山的桂粤古道等途径来实现交流。明嘉靖四十年(公元年)官府开始在途经两广的扶隆隘、平隆隘、高雪隘等隘口拨兵设营,以保护桂粤古道上的客商安全。这条古道及附近各个隘口是明清两代广西对外交流与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至解放后随着公路的发展,古道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增开北海为通商口岸,北海成为半殖民地。英、法、德相继在北海建立领事馆及其他机构,凭借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权利以及关税协定自主权,破坏中国主权,控制北海经济命脉。但也加快了北海的近代化进程,使北海从合浦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城市。北海港也代替了昔日的合浦港,成为了北部湾的大港,继续书写海丝之路的辉煌。

赞赏

长按







































白颠
白癜风的原因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