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客家水库移民家庭的春节匠心 范翔宇 “二十头,砻兑响;二十六,蒸大(米乙)。”这是在合浦客家地区流传的,关于春节前准备制作过年糕点的民谚。这里所说的“二十头”,即是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开始,“二十六”也即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这句客家民谚说的是,从农历的二十日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砻谷兑米磨粉,准备做过年糕点的原料,因为古时候没有机械,砻谷碾米兑粉全得靠人工,斯时,村场里到处都会响起砻谷兑米磨粉的声音,似在告诉人们,就要过年了。而到了二十六日,就要开始制作各式过年节的糕点,其中制作工序最多,花费时间最长就是年糕的,由于客家年糕是用一只特制的,有如笼子般的竹篮子盛装的,因此称之为大笼(米乙),或大(米乙)。由此可见客家年节俗例之一斑。 准备做年糕的生“粉坨” 现在,随着机械化在乡村的普及,虽然“二十头,砻兑响”的情景已经无复再现,但是,“二十六,蒸大(米乙)”的年节俗例,在老一辈客家人的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位置,至今,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的操持、忙碌着,在一年又一年的坚守中,把这种客家年节俗例传递的同时,也是在守护着一种乡愁的匠心,使之能在一代又一代手中的延续下去,合浦水库客家移民陈树泰就是其中的守护者之一。 把生粉坨放进锅里煮熟 陈树泰一家原来居住在合浦曲樟六湖垌,年,政府修建合浦水库,六湖垌成了水浸区,陈树泰一家因此成了新移民,从客家方言区被安置到了百里之外的廉州方言区合浦清水江重建家园,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陈树泰一家仍然保持着祖居地的客家生活习俗,特别是每当春节将近,他都会按照“二十头,砻兑响;二十六,蒸大(米乙)”的年节俗例,来个全家总动员,制作过年的客家传统糕点。而陈树泰对大笼(米乙)的制作更是情有独钟。 煮粉坨也是一个技术活 提起客家的春节制作大笼(米乙)的盛况,陈树泰如今记忆犹新: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头开始,经过了几天连续的砻谷兑米磨之后,到来十二月廿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大笼(米乙)制作好了,于是就扛着抬着的来到祠堂里,摆到的案台上,然后点燃香烛,向祖先祷告。在他的记忆中,每当这个时候,案台上摆放的大笼(米乙)最多时有上百只,一般的是二三十斤,小型的有二三斤,大型的则有上百斤,而挑着大笼(米乙)担前来的叔伯乡亲们,络绎不绝的前来,在祠堂门前排成了长龙,此情此景,深深的印在了陈树泰的心中,积聚成了一种难以忘怀,无法割舍的乡愁匠心,更成为他要坚守传承的客家年节民俗。因此,不论是迁徙到他乡之后,或者是一家人因工作需要分离在什么地方,只要到了“二十头,砻兑响;二十六,蒸大(米乙)”时节,他都会要求家人回来,一起制作传统的客家过年糕点。 准备做年糕的糖浆 农历十二月廿六日这一天,征得陈树泰先生的同意,我们专程来到他的家中,跟踪采访了他们一家制作客家传统的过年糕点的全过程。 煮熟了的粉坨要放进小缸里用力搅匀,一边搅,一边放糖浆混和。 平日里,虽然陈树泰的家人都分别居住在北海市区和合浦县城,儿子也在省城读大学,但这时候都回到了家中,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陈树泰的指挥下,紧锣密鼓地进行节做(米乙)“大会战”。 用四十斤糯米,三十斤黄糖做成的客家大笼(米乙),重约八十斤。 按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例俗,客家传统的过年糕点有十多种,每个家庭则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选择制作。 饭心(米乙) 今年,陈树泰家要做的客家传统过年糕点有大笼(米乙)、饭心(米乙)、香心(米乙)、勾头粽和寿桃。 用沙虫、虾米、瘦猪肉、香芹做成的香心(米乙)的馅。 这些传统的客家过年糕点,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大笼(米乙)以糯米和黄糖为主要原料,寓意全家团圆,生活和美,甜蜜如意;饭心(米乙)以糯米饭为主要原料,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香心(米乙)以香芹、葱、蒜为馅,寓意儿孙聪明勤学,做事合算,前程远大;勾头粽以糯米为原料,寓意勤俭持家,家有富余;寿桃寄托了尊祖敬老的情怀。 搓粉坨 走进陈树泰的家中,只见做(米乙)“大会战”已经开始,全家十多口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切菜剁馅的,搓粉做坨的,熬糖浆的,煮熟坨的,炒制馅料的,一个个忙的不亦乐乎。陈树泰告诉我们,今年他负责村里团年饭祭祖礼仪主要的供品大笼(米乙)的制作,因此,他为之准备了四十斤糯米,三十斤黄糖,制作出来的大笼(米乙)约八十市斤重。为了保证大笼(米乙)原汁原味的客家风味,整个过程都是采取手工操作。 半边天总动员,制作香心(米乙),全家其乐融融。 陈树泰说,制作大笼(米乙)的过程中,最花力气的就是搓坨和搅坨,因为着都是要靠双手出力来完成的。现在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机械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代替人工,减轻劳动强度。但机械制作是一次性完成的,难以对粉筋的韧性进行揉和,做出来的大龙(米乙)质地不够细滑,味道不够纯正,口感粗。而人工制作时,可以在搅坨的时候,根据揉和的程度,适时加入糖浆和姜汁,这样就会让糖浆和姜汁均匀地渗入搅拌中的粉坨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把搅匀了的熟坨装进特制的竹篮 因此,用手工制作的大笼(米乙)才能呈现面滑如镜,质柔如膏,姜味芳香,糖度甘饴。虽然人工制作大龙(米乙)得花大半天都时间,但为了保持客家大笼(米乙)的正宗味道,多少年来,陈树泰一家始终都是采取手工制作的方式来制作大笼(米乙),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已经完整地传承到第三代子女的手中。 准备做勾头粽的红刺露兜叶 我们在现场看到,在搅坨工序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三个人在一起配合操作,一个人负责用特制的木棍用力地搅动着煮熟了的粉坨;一个人则扶住装坨的小缸,以保持稳定;还有一个人一边观察着搅坨的程度,一边适时地往小缸里加进糖浆或姜汁。由于搅坨的得不停地出力搅动以使之均匀,体力消耗大,因此需要和扶缸相互替换。 碧绿白玉相衬的香心(米乙) 当天的天气虽然只有10摄氏度上下,但搅坨的陈家姑娘也就只穿着短袖衫,由此可见操作过程中是要花费大力气的。而搅坨的时间,就要看坨的成色而定,一般是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坨体软熟柔和,拉起来的韧性强,能拉得越长越好;二是坨体的色泽均匀,粉坨的颜色和糖浆、姜汁的颜色完全融和在一起,看不出有分离的色泽,这时就可以把搅好的熟坨放进专用的笼篮中,经过了一番通力协作之后,色泽金黄的大笼(米乙)就制作出来了。 用糯米粉和水做成包香心(米乙)粉皮 这时,只见陈树泰拿来一包红枣,在大龙(米乙)上面“写”下了“百子千孙”四个字。望着自己的创意杰作,陈树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略显得意的说,很多年都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大笼(米乙)了,今年做只大的,就是要让老祖宗都知道水库移民今天都过上了好日子,保佑百子千孙代代兴旺,安居乐业,今后会有更多的百子千孙同心合力奋发创业,共建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园。 这就是合浦一个客家水库移民家庭的春节情怀,守护着客家传统文化的节俗精彩,蕴含浓浓的乡愁匠心,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信…… 又一笼香心(米乙)蒸熟了 推荐阅读 ①合浦15个乡镇串成了一首诗……是谁写的太有才了! ②风景这边独好,美丽合浦,一见倾心。 ③合浦很小,却总有让你一去再去的理由!!! ④有一种乡愁,叫合浦 ⑤你在合浦那么多年都被“偷”走了什么,看完不要太震惊!!! ⑥合浦人,告诉你什么叫乡愁?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北部湾商城 范翔宇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