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医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664.html 石湾大田村:荒山已变花果山 昔日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用电难的贫困村,如今成为花果飘香的网红景点。6月1日,合浦“大田花谷”特色乡村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大田村成为北海首个扶贫产业基地乡村旅游区。 旅游区按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标准建设,规划面积亩,目前已建成一期面积亩,完成投资多万元。依托山势建设的梯形种植带遍布各色三角梅及百香果,形成山水相依,花繁果香的壮丽景观。北海市首条米长高空滑索、两条七彩滑道带给游客惊险刺激的旅游体验。配套完善的儿童娱乐设施,充满野趣的百香果自助采摘,特色农家饭菜,是开展各种亲子互动、露营、烧烤、赏月观星等丰富多彩活动的理想体闲度假乐园。旅游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近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花谷民宿、花房餐厅、A级旅游厕所等设施,可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温馨的优质服务。 至此,大田村由昔日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排头兵”,成为北海市第一个扶贫产业基地上建成的乡村旅游区,也是北海市唯一一个以市花三角梅为主题特色,集三角梅培育、种植、科普、研学为一体,观光、游乐、露营、餐饮等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区。 一基本情况 大田村位于石湾镇东面,距离镇政府16.6公里,与灵山、浦北交界。面积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00亩,主要经济作物是豆角、玉米、甘蔗、花生等。大田村管辖1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户人,人口总数人,其中常住人口人,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量均已外出打工,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及部分青少年儿童留守在村里。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属于“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其中贫困户14户,贫困人口61人。由于地广人稀且处于山区,村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年以前,该村没有一条水泥硬底化道路,从村里到镇上,骑摩托车也要1个多小时。因此,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造成村里经济发展乏力,“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主要做法 市纪委监委成为该村的驻点帮扶单位后,经充分考察调研,因地施策,以“保民生、强党建、做产业”作为扶贫思路。 (一)找准产业发展路子,着力打造“最美”合作社 通过认真总结和考察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抓住三角梅作为北海市花,市政建设需求量大、本地没有大规模种植、市场前景广阔的机遇,利用大田村地广人稀、地租便宜、气候适宜的有利条件,把种植三角梅作为大田村的主导产业。经多次到大田村现场勘察、选址,决定由大田村委牵头成立合作社,吸收红锦村委及两村贫困户入股,做大做强,既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又使贫困户获得持续稳定脱贫途径,同时把基地定位为“最美”合作社,委托专业人员编制规划,按照适宜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游标准进行建设。项目于年6月启动,租用山地亩作为生产基地,一边建设一边经营,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盈利。 (二)培植适销对路产品,着力打造“最强”合作社 在三角梅基地建设初期,合作社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依靠市纪委借款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一片不通水不通电的荒山上开始建设,平整出梯田式种植带,建设简易拦水土坝,建设自动喷淋设施,从广东购置市场需求量大的水红品种苗木进行培植,专门协调市园林局派出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和培训工人,抓住北海承办世界自行车比赛的有利时机,销售出第一批苗木,获得了后续发展资金。在财政补助的产业发展资金陆续到位后,又投入近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生产。年以来,先后从南宁等地购进多色三角梅10个品种,现有盆栽三角梅约6万盆,种植三角梅地苗约0株,扦插苗木株,种植各种果树余棵,百香果约50亩。着眼于打造“最强”合作社。 (三)完善制度从严监管,着力打造“最规范”合作社 合作社投入资金是各级财政安排的产业扶持资金,产生的效益归村集体和贫困户所有,合作社开支由村党支部书记和市纪委派出的第一书记共同签批,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批管理制度。合作社日常经营和管理邀请贫困户参与监督,成立由贫困户组成的监事会,每年财务开支情况全部向全体村民和贫困户公示,接受监督。合作社成立以来,获得的各级财政资金均有账可查,形成的固定资产和库存资产远大于投入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 (四)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着力打造“三角梅品种最多”合作社 合作社立足于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游目的地,坚持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三角梅种植为主、百香果等多种水果、养殖等林下经济齐头并进的局面,发展乡村游条件已初步具备。在主打三角梅品牌上,从南宁等地购进多色三角梅品种培植母苗,协调市植物园嫁接三角梅品种约50种,逐步形成三角梅特色品种齐全、多种水果采摘体验、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休闲农业示范区。目前,合作社已与中房金石集团洽谈合作,把三角梅基地纳入金石集团计划开发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统一规划,使三角梅基地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贫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大田村和红锦村原来都是“空壳村”,无资金、无资产、无产业、无人才、无技术,发展集体经济找不着门路,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本地禀赋资源,把种植三角梅作为大田村的主导产业,由于选对了产业,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毛利润30多万元,大田村委、红锦村委分别获得分红2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致富之路。 二是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通过以村委为经营主体,把责任压给村“两委”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极大增强了村两委、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带领群众劳动致富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是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扶贫先扶智,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少部分贫困户对合作社发展置身事外,到合作社务工积极性不高,参与管理意识不强。工作队员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他们颁发出资证明(股权书),把每年的分红与到合作社务工的次数挂钩,大大提高了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管理和到合作社务工的积极性,年大田村和红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预计领取合作社分红可达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是贫困村的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得到了明显加强。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大田村以土地资源、山林资源、水面资源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为基础,协调整合社会力量,发展种植、旅游等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落实,改变了山村闭塞的现状,使大田村走出了一条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